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

作者

罗成文

石首市建宁高级中学 4344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听懂音乐,更能帮助他们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然而,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环节常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距离感,难以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能力。因此,探索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的鉴赏教学策略,成为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存在多方面问题,制约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视野狭窄与需求脱节的问题,过度侧重西方古典与传统民族音乐,忽视流行音乐等现代形式,且内容呈现重乐理知识轻情感文化内涵,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学方法固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普遍,教师常直接给出鉴赏结论,缺乏互动体验环节,也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难以激发主动探究意识。教学情境缺失,课堂脱离生活实际与文化背景,多媒体技术运用表面化,无法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连接。评价机制片面,以知识记忆为主,用标准答案束缚个性解读,且缺乏过程性记录与反馈,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鉴赏”理解偏差,忽视学生认知特点,创新能力不足,也影响了教学实效。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教学理念与目标的错位,需多维度改革加以解决。

2 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

2.1 构建多元融合的鉴赏体系,拓宽鉴赏视野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教学中应打破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民族音乐为辅的单一格局,构建涵盖不同体裁、风格、文化的多元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对比中提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旋律线条时,可对比分析《青花瓷》的婉转旋律与《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让学生发现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通过旋律表达情感;在鉴赏民族调式时,结合周杰伦《千里之外》中运用的五声音阶,引导学生感受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作品中的传承。音乐是文化的载体,鉴赏教学应超越音符、节奏的表层分析,融入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强烈节奏背后是对社群凝聚的表达,从而在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的价值。

2.2 增强学生体验,激活鉴赏主动性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通过互动体验、自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音乐可触可感,利用听觉、视觉、动觉的联动,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直观感知。例如,在鉴赏《天鹅湖》中的“天鹅主题”时,可让学生闭眼聆听,用肢体动作模仿旋律的起伏;在分析“音乐情绪”时,提供彩笔和画纸,让学生用色彩和线条记录听后的感受,再通过分享解读自己的“音乐画作”,将抽象的听觉体验转化为具象表达。让思考层层深入,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领悟内涵。例如,鉴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依次提出:“这段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这种节奏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结合创作背景,作曲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节奏?”“今天听这首歌,你有新的感受吗?”通过问题推动学生从感知节奏到理解情感再到联系现实,逐步深化鉴赏层次。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风格差异和表达规律。例如,对比莫扎特《小夜曲》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分析同样是钢琴曲,前者的轻快活泼与后者的深沉忧郁是如何通过速度、力度体现的;对比中国《江河水》与西方《流浪者之歌》,探究两种乐器表达悲伤情感的不同方式,让学生在差异中总结鉴赏方法。

2.3 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增强鉴赏代入感

音乐鉴赏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创设贴近作品内涵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音乐氛围,产生情感共鸣。(1)多媒体情境。利用图片、视频、影像等素材构建视听结合的情境。例如,鉴赏《高山流水》时,播放山水画视频,配合古琴演奏画面,让学生在山高水远的视觉意境中感受旋律的悠远;讲解爵士乐时,展示美国黑人街头表演的老照片,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理解爵士乐的自由随性与黑人文化的关联。(2)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音乐的过程中理解音乐。例如,在鉴赏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后,组织学生分组编排小型合唱,分配不同声部,体验多声部如何协作表达宏大情感;在了解民间音乐劳动号子后,让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创作简单的校园号子,感受音乐源于生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号子统一节奏、鼓舞干劲的功能。(3)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将课堂鉴赏延伸到日常。例如,在学习音乐与情绪后,布置任务记录一周内听到的音乐,分析这些音乐如何影响人的心情;在讲解民族音乐后,鼓励学生采访家中长辈熟悉的民歌,记录歌词和旋律特点,课堂上分享我家的音乐故事,让鉴赏从课本走向生活。

2.4 开展多元反馈,促进持续提升

科学的评价能为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提供方向,应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构建注重过程、鼓励个性的多元评价体系。(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鉴赏笔记、小组表现等记录学生的成长。例如,检查学生的音乐日记,评价其是否养成主动聆听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中,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简单重复教师的结论。(2)个性化评价。音乐鉴赏具有主观性,评价应包容不同解读。例如,学生在鉴赏《春江花月夜》时,若认为旋律让我想到的不是江水,而是宁静的森林,教师不应否定,而是引导其说明哪些音符或节奏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鼓励基于自身体验的个性化表达,避免用标准答案束缚思维。(3)实践性评价。通过实际任务考察学生能否运用鉴赏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布置为班级活动选一首背景音乐的任务,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理由;或提供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为一段动画片段配乐,并解释音乐与画面的匹配点,评价其将鉴赏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3 结束语

培养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本质是引导学生既能听懂作品的情感与文化,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模式,以多元内容拓宽视野,以互动方法激活主动,以情境体验深化共鸣,以多元评价鼓励成长。当学生不再将音乐鉴赏视为任务,而是能在《命运交响曲》中感受抗争的力量,在《茉莉花》中品味东方的柔美,在流行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印记时,音乐鉴赏能力便真正内化为他们的素养,伴随其一生的审美成长。

参考文献:

[1]邓红灿.探索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24,(11):167-169.

[2]周静.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J].高考,2024,(15):170-172.

[3]李建成.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4,(05):27-29.

[4]郭贵梅.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2024,(02):43-45.

[5]刘雅楠.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4,(08):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