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理念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探析
阮倩云
珠海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引入绿色施工理念的必要性
1.1 应对环境压力,践行绿色建设要求
建筑施工阶段是行业环境影响关键节点。数据显示,此阶段能源消耗在建筑全行业总能耗中占比超 60% ,建筑垃圾在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中占比达 30%~40% ,且扬尘、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治理难点。绿色施工理念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为核心,通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扬尘在线监测与联动管控系统、低噪声施工设备选型等手段,可从源头削减污染、降低资源消耗,是建筑行业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环境压力的必然举措。
1.2 提高工程项目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着重于“质量-进度-成本”三维目标,易忽略环保投入的长期价值。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管理模式,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如应用节水节电技术)、减少物料浪费(如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同时,“绿色建筑”“环保工程”等项目标签能够显著提高社会认可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1.3 顺应行业转型趋势,推进建筑产业升级
绿色施工理念不仅是环保准则,更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变革的关键驱动力。融入管理体系能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思维(如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升级管理手段(如借助 BIM 技术强化管控),推动行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管理密集型转变,契合建筑产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绿色”的发展方向,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保意识薄弱,绿色施工理念推广不充分
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渗透存在“认知断层”与“执行偏差”问题。在管理决策方面,部分企业管理层持“环保成本外化”短视观念,将绿色施工视为“额外成本投入”,优先确保进度与成本,弱化环保要求,导致扬尘控制简化、垃圾随意堆放等违规现象频发。在作业执行方面,一线施工人员缺乏绿色施工培训,对节能、分类标准认知不清,非绿色操作普遍,形成“理念悬空、执行落地难”局面,阻碍绿色施工理念转化为管理实践。
2.2 施工技术落后,绿色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
绿色技术与工程管理融合面临“技术滞后、推广受阻、创新薄弱”三重困境。首先,传统高能耗工艺占主导,“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未被全面替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管控缺乏有效技术支持。其次,绿色技术推广存在“门槛障碍”,像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技术虽趋于成熟,但因引进成本高、操作复杂、专业人才短缺等,仅约 30% 大型项目应用 BIM 技术,中小企业及中小项目多依赖经验式管理,技术普及度低。最后,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对绿色施工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低,难以结合实际场景开发适配技术方案,导致绿色技术与管理流程耦合不足,技术绿色效能未充分发挥。
2.3 监管力度欠缺,绿色施工管理机制不完善
绿色施工监管体系存在“机制碎片化”与“执行弱化”问题,难以构建有效约束机制。在监管协同性方面,现行监管“多头分权、权责交叉”,环保部门管污染物排放,住建部门管施工质量安全,但在绿色施工指标监管标准和执法流程上缺乏协同,易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例如扬尘超标整改需多部门协同,流程繁琐导致监管响应慢。在监管手段上,目前以“周期性人工巡查”为主,缺乏物联网扬尘监测、施工全过程人工智能监管等智能化手段,难以实时动态监测绿色施工指标,监管覆盖的广度和精准度不足,无法有效管控工程管理全流程。
3.绿色施工理念下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措施
3.1 强化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施工理念深度普及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落实—市场驱动”的理念普及体系。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发布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案例、举办行业专题研讨会,向企业管理层传递“绿色管理长期效益高于短期成本”认知,破除短视观念;将绿色施工培训纳入建筑行业继续教育体系,针对不同人员开展培训,建立培训考核与上岗资格挂钩机制,确保理念贯穿管理全流程。在市场层面,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形成“市场倒逼企业践行绿色管理”的良性机制。在企业内部层面,培育绿色施工企业文化,设立标杆和专项奖励基金,营造全员参与氛围,使绿色理念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3.2 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与升级
构建“政策扶持—技术共享—人才支撑”绿色技术发展体系。政府设立绿色施工技术专项补贴资金、引进 BIM 绿色模拟技术等,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绿色技术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技术推广上,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制定差异化绿色技术应用指南,如住宅推广装配式施工技术、市政推广雨水回收与太阳能照明集成技术,强制大型与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成熟绿色技术,带动中小企业规模化应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高校开设绿色施工技术相关专业方向,开展校企联合实训,培养掌握 BIM 技术、节能施工工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3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绿色施工全过程监管
构建“协同化-智能化-激励化”监管体系。协同监管上,明确环保、住建、城管等部门监管权责,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搭建绿色施工监管数据平台,实现扬尘浓度、建筑垃圾运输、施工能耗等数据实时共享,避免监管空白与重复,提高违规整改效率。智能监管方面,推动物联网、无人机、AI 技术在施工监管中的应用,要求施工现场配备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超标时自动推送预警;用无人机周期性巡查,全面监管建筑垃圾堆放和绿色施工措施落实,提升监管精准度与效率。激励约束维度,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评选,表彰成效显著项目,将企业绿色施工绩效与信用评价等级挂钩,形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监管导向。
3.4 优化管理机制,构建绿色施工全周期管理体系
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导向,贯通“设计-施工-运维”绿色管理链路。设计阶段,推行绿色设计评审机制,要求设计单位明确节能率、绿色建材使用率等指标,用 BIM 技术模拟施工阶段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提前优化方案(如优化构件尺寸降损耗)。施工阶段,组建由项目经理引领的绿色施工专项管理团队,整合多部门资源,制定专项方案,明确职责与考核准则,定期检查并整改违规。运维阶段,构建绿色运维档案,记录能耗、设备运行等数据,为后续项目绿色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建筑工程全周期绿色管理闭环。
结语
绿色施工理念下革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建筑行业突破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途径,也是国家“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行业落地的关键举措。针对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环保意识淡薄、技术应用滞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障碍,需从“意识-技术-监管-机制”多维度协同推进,让绿色理念融入管理全流程,构建低碳、生态的新型工程管理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坤,曲婕.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住宅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5,(15):154-156.
[2]陈晨,靳文天.绿色施工视角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