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马骊 范全明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408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岩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其既包含抗日相持阶段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以“红色三岩”为阵地,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精神,也包含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进一步锻造和凝结了“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探索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伟大实践当中,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自身的神圣使命。

一、红岩精神昭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方向

红岩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具有明确价值旨归的导向作用,使抽象的红岩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心里、头脑之中引导红岩精神的内化,也指明育人实践思路与方法,使红岩精神成为大学生可以感知的现实,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红岩精神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历史导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要从红岩精神中坚定目标方向,汲取奋进力量。每一个红岩人物都具备强大的人格力量。“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这是无数红岩英烈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铮铮誓言。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巨大的人格力量做支撑。我们要在红岩精神教育实践中,通过再现革命者们英勇无畏的鲜明形象,例如江姐、王朴等烈士英勇事迹,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珍惜当下、发奋学习。

(二)红岩精神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指引

红岩精神源于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不同于国民党风气,南方局同志“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周恩来多次告诫南方局同志和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做到“同流不合污”。保证了党在艰苦斗争中的独立性。先烈事迹触动人心,能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当代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切感受到使命与担当,从而激发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红岩精神为思政课教学明确价值旨归

爱国情怀是红岩精神的信仰底色。为争取民族独立,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艰险的政治工作环境中,时刻经受着信念、意志与生死折磨的考验,但他们始终满怀爱国主义情怀,不畏牺牲。有一批出身富裕的革命者,他们毅然放弃自己出身阶层的荣华富贵,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锻造锤炼大学生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实践品格。

二、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高度凝练的红岩精神彰显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价值意蕴,同时也彰显着新时代国家对青年的期望。现阶段,重庆各高校非常重视对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本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增加了吸引力和说服力,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情况各有不同,加之在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在推进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定期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不够

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内容编写,在对红岩精神的解读和诠释方面都明显欠缺力度。表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融入红岩精神的模块较少、内容碎片化不系统;未定期检查红岩精神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无充足的经费;对社团开展的红岩精神相关活动未予以充分有效的支持和指导等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岩精神完美融合离不开教材编写、课堂讲解以及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其中,充分融入教材内容是推进红岩精神“三进”工作落到实处的首要任务。

(二)新媒体视域下红岩精神教育教学效率低

以网络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介平台不断涌现,社会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呈现出海量增长,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能否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节奏也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成败的关键。调查中,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网络空间的传输方法、语言范式研究不够,从而导致红岩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难以深入传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在推动红岩精神教育方法和途径上的改革与探索进展缓慢,仍多以单向的、封闭式及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流。尽管最近几年,各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但在与科技同步发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还有差距。

(三)红岩精神实践活动缺乏统筹安排

从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力度来看,红岩精神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往往集中在思政课中,部分高校将红岩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造成了课堂知识性与课外感情性结合不紧密。数据显示,部分高校通过线下活动开展教育的形式不多。而线上开展红岩精神教育开发力度不够,使得大学生对红岩精神的意识不深,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红岩精神教育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完备系统的实践计划等情况,导致活动不深入、资源重复利用等问题。由此,红岩精神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

三、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理论、实践多方面融入,要形成常态化机制。需要课本内容、实践基地的多重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需要长期性与反复性相统一,只有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养料充分、长期补足学生的精神所需,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长效性。

(一)深化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题设置

高校思政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围绕红岩精神的思想内涵、理论特质时代价值等要义开展针对性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突出结合红岩精神讲述革命先辈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境面前不低头,始终相信“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要把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编写进课程教材中,围绕红岩精神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红岩革命先辈长期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开展革命实践和斗争,时时处处面临惊险波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聚焦党百年奋斗史中体现的中国革命精神,可以串联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等知识点,揭示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因此,要掌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目标、任务与内容,开展各有侧重的红岩精神教育。

(二)加强“多维叙事—唤起回忆—理想塑造”的全链条构建

红岩精神的背后是悲壮的史诗,红岩精神的重要特征在于案例事迹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因此,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要构建一个“乌托邦”。首先,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量运用实践案例佐证红岩精神的理论观点,如毛泽东赴重庆的故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故事,《新华日报》的故事,以及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红岩英烈的故事,这些故事丰富多样,情节内容感人至深。引领大学生矢志不渝的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既要善用正面事迹,也要勇于批判叛徒,通过对叛徒动机、心理的剖析,其造成的恶劣后果与损失的阐述,以及“狱中八条”敢于斗争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自我责任的认知,强化学生对浩然正气的追求,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推动大学生合理价值的实现和合理价值格局的建构。

(三)坚持具身实践与科技反哺的视域融合

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学生知行合一的践行为标准。红岩精神教育除了依托传统思政课堂,还需依托实践教育平台,以现身说法、现场感悟的形式将红岩精神落地于行。重庆作为红色文化重镇,是红岩精神的直接发源地,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重庆“红岩联线”,活动带领大学生走出传统教学课堂,深入到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烈士墓、白公馆和渣滓洞等红岩文化景点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在不断的时空延展中丰富大学生的具身实践,在与红岩人物与事件的邂逅与对话中造就自身对待生活、坚守理想信念的方式。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技术的红岩精神仿真实训体系通过逼真的场景再现还原红岩人物及事迹,沉浸式体验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同时也是对组织难度大、人员规模大等限制而无法开展的具身实践的有效补充,拓宽学习传承红岩精神的载体,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思政课的温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7.

[2]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4.

[3]黄蓉生,刘云彬.论“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的文化思想理论渊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22(19):7-13.

[4]潘洵,刘军.与时俱进深化对红岩精神及其现实价值的认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2(4):12-22.

[5]芦智龙.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探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9):67-69.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红岩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