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马秀婷
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是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核心素养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概念,它强调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和实施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有效尝试,如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构建的“生命多彩”课程体系,以及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高中教育课程体系等。这些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阅读是特殊学生平等参与社会、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特殊学生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它不仅能够帮助特殊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心理成长、社会适应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阅读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机会,让阅读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基于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的初步探索,以期提高特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慧悦读”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强调学习内容与特殊学生生活、先前经验的关联。在构建“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选择与特殊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阅读材料,如生活故事、科普知识、社会现象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同时,还应结合特殊学生的先前经验,设计适合其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阅读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促进特殊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强调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实践和亲身发现来获得知识。在“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例如,可以组织特殊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将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特殊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分享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鼓励特殊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口头表达或书面创作,进一步提升其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强调创造社会交互的机会,包括分享和评论自己的观点。在“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合作学习和对话学习的应用。可以组织特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特殊学生在互动中分享阅读体验、交流阅读心得,以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教师等进行阅读交流,共同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
(四)反思性原则
反思性原则强调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知识和观点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在“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培养特殊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反思性的阅读任务,如要求特殊学生撰写读书笔记、阅读反思等,引导其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评价活动,鼓励特殊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促进其自我提升和成长。
二、“慧悦读”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为了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四大阅读课程模块
1.课堂阅读课程
利用常规课堂进行持续性地阅读,内容涵盖古诗词、小古文、国学经典、现代美文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文本类型,丰富特殊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针对视障学生和听障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大字版、盲文版、有声读物、字幕版视频、手语讲解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确保每位特殊学生都能无障碍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2.生活阅读课程
结合校园内外的真实生活场景,设计探访菜地苗圃、特色建筑、校外考察、探访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韵味、植物苑的生态奇观、运河博物馆的文化积淀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特殊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综合素养,让其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3.品德教育阅读课程
精选来自科技、国防、军事、卫生等领域的国家脊梁人物的英雄事迹,通过播放人物专题系列影片,引导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汲取典范人物的强大力量,培育特殊学生自立自强、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
4.跨学科融合阅读课程
结合艺术、体育等学科,开展“音乐伴读”“体育故事分享”“科学实验解读”等活动,拓宽特殊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多样化的课程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阅读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推广,我们采取了以下多样化的实施策略:
1.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
为每位特殊学生制定个性化阅读档案,记录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根据特殊学生的阅读档案,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包括精选阅读材料、设定阅读目标、调整阅读难度等。
2.开设课堂音视频阅读课
利用晚自习时间统一播放与语文相关的电视节目,如“东方小故事”“百家讲坛”“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丰富特殊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特殊学生撰写阅读笔记,深化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开展月度生活阅读
每月设计不同的阅读主题,如“寻秘二十四节气”“探访京杭大运河”“云游植物苑”等,引导特殊学生进行深入的生活阅读,鼓励特殊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提升其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推进家校共读合作
建立家校共育机制,策划家校共读活动,如“亲子共读一本书”“家庭阅读挑战赛”“亲子阅读分享会”等,增进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5.举行普特融合阅读活动
定期举行“融合有爱,阅读无碍”普特融合阅读活动,以绘本为媒介,搭建普特儿童平等的阅读交流平台,打破群体间的隔阂,增强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接纳、包容、关爱,帮助特殊儿童及家庭勇敢走出家庭,最终达到接纳、融入、融合的目标。
6.举办阅读推广活动
定期举办“书香校园节”,通过书籍展览、阅读马拉松、创意阅读等形式,展现阅读魅力;设立“阅读之星”奖项,表彰在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特殊学生,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海报等形式宣传获奖特殊学生的事迹,树立阅读榜样;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活动,激发特殊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班级、学校的阅读氛围。
三、“慧悦读”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目标
“慧悦读”校本课程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包括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运用等方面,以评估“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
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以评估“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评估“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
(二)评价方法
在“慧悦读”校本课程的评价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包括: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如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运用等方面的情况,以评估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反思等作品,以评估其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以评估其整体效果和改进方向。
测试法:通过设计一些测试题目或任务,如阅读理解测试、写作测试等,以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评价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个性化指导与辅导:针对评价结果中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家校沟通与反馈: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评价结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动“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教学质量评估与改进: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促进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旨在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研究结果表明,“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更新、阅读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慧悦读”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将加强与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特殊教育学校的阅读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和进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琰.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外阅读研究——以天津市河北区 YX 小学高学段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20.
2.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7-9.
3.张春影.小学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研究[J].语文建设,2017(21):9-10.
4.付晋蔚,刘宇晟,范光云.聋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2):3
5.赖振爱.个别化教育理念下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0(01):57-61.
[本文系 2022 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特殊教育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慧悦读”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1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 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