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优化

作者

康玲

陕西省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通过分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案例,本文旨在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优化

一、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小学低段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具有逻辑性,但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索然无味,为此,教师应着力构建富有趣味的问题场景,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和乐趣。比如,借由叙述故事、开展游戏、播放动画等手段,将数学难题巧妙引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策划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活动。在进行加减法的授课时,可设定购物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买家与卖家的角色,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练习加减运算。这样的场景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是关键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图形和数据,从中发现规律和联系。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图形变换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变换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图形变换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动手操作,促进直观理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动手操作是领悟数学原理和破解数学谜题的关键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具和学习工具,例如积木块、货币硬币和细木棒等,引导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探索数学奥秘。

在加减法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积木的拼搭领悟数字间的构成与拆分;而在几何图形的王国,他们则能通过图形的拼接来洞察图形的独特魅力和固有属性。动手操作不仅能直观展现数学原理,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善用动手操作的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领略数学的无限精彩。

(四)引导思考和表达,培养数学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和表达同样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通过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教授学生一些思考策略,如猜测和验证、逆向思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等,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展示个人解题策略,经由探讨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与灵感。此类教学活动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应对难题的解决技巧。

(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当代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线上教育平台及数学应用等工具,打造直观且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譬如,借助数学益智软件,让学生在玩乐中汲取数学知识,锻炼解题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六)设计分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故教师应据此策划分层教学。基础薄弱者,需加强基础练习与个别指导;而能力出众者,则应面对更高难度的任务与问题,以适配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练习;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一些涉及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应用题的练习。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活动,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七)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团队协作

合作学习是一项高效的教学策略,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技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建小组,携手攻克数学难题。在小组互动中,学生们彼此支援、激发灵感,携手达成目标。

教授《旅游中的数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策划旅行方案,各小组成员需协同作业,分别担纲预算核算、路线设计、时间表制定等职责。此类合作学习活动,既助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技巧。

(八)及时反馈和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教师应迅速响应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反馈及评价,使学生清晰认知自身的进步与短板。评价手段丰富多元,涵盖口头赞誉、书面评语、过程性评估及终结性总结等。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如同导航,引领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强化解题技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侧重激励与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审视与自我评估,借此深化学生对学习状态的认识,明确成长方向,为日后的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实践案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低段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购物场景的问题情境。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通过买卖物品来练习加减法运算。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加减法运算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践案例二:鼓励动手操作,促进直观理解

在另一个小学低段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利用积木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几何图形。学生通过拼摆积木来认识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些成果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鼓励动手操作、引导思考和表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分层教学活动、实施合作学习以及及时反馈和评价等策略的优化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征程。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与试验,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需求灵活变通。并且,教师还需不断学习进修,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化将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教师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 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李士锜. PME: 数学教育心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郑毓信. 数学教育哲学[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