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森林火灾频发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

作者

叶新

罗定市林业局 广东省罗定市 52720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干旱、雷暴等极端天气频发,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重大的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居高不下[1]。森林火灾的发生,既有气候、地形、植被类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有烧垦、炼山造林、烧灰积肥等人类活动的驱动[2]。因此,深入剖析森林火灾频发的核心影响因素,构建科学、系统的预防体系,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森林火灾频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火源和一定的气象条件,这就是“火灾三角”。下面的分析围绕这三点展开,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何促使森林火灾频发。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条件,尤其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这个作用。全球变暖导致夏季高温日数增多,蒸发量加大,森林植被和地表可燃物变得极度干燥易燃。许多地区旱情加重,雨量减少,使得火灾高风险天数大幅增加。雷击是最主要的自然火源,大风则是火灾的“助燃剂”和“加速器”。地形影响火的行为。坡度助长火焰向上发展,火向山上蔓延速度快,且陡坡不利于灭火和扑救。南坡日照时间长、强度大,植被更干燥,也更易燃。复杂地形形成的山谷风的风向难预测,给扑救指挥带来巨大挑战。森林植被特性决定火灾强度。针叶林叶片含油量高,枯枝落叶分解慢,火灾风险高、强度大。相比之下,阔叶林叶片含水量高,枯枝落叶分解快,火灾发生率较针叶林低。植被密度高,枯落物厚度大,火灾蔓延速度快,且易形成“地下火”,隐蔽性强,较难扑灭。

1.2 人为因素

虽然自然因素造就了“可燃”的环境,人为因素却往往是点燃那“最后一把火”的直接原因。人为火源是绝大多数火灾的起因,全球超过 90% 的森林火灾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农业生产中的烧荒、烧秸秆、烧垦等行为是常见火源。进入林区人员的吸烟、野炊、烧烤、篝火、露营地用火等,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祭祀用火、林区作业用火也是森林火灾的重大隐患。输电线路老化、短路,铁路机车轮轨摩擦产生的火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火源。恶意纵火,占比虽小,但危害极大。管理疏漏是森林火灾的间接原因,也是放大火灾风险的深层原因。随着生态旅游、登山探险、露营等活动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林区,极大地增加了火源出现的概率。“重扑救、轻预防”是预防管理体系的明显短板。长期以来,资源大多投向消防救火,而对可燃物清理、防火道建设、生态阻燃林带营造等重视不够。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常常丧失扑灭“小火”时机,终酿成“大火”。部门协调与应急响应滞后,影响防火决策效率。同时对违规用火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强有力震慑。部分人员防火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很多人不知道发现火情后如何正确、及时地报告,也不掌握初期火灾扑救和紧急避险技能。

2 森林火灾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传统森林防火模式侧重于火灾发生后的扑救,面对日益频发和极端的火灾,必须转向“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综合性治理模式,通过现代化手段“早发现”,通过常态化管理“控风险”,通过专业化建设“强应对”,通过社会化参与“固根本”。

2.1 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早期感知网络

监测预警是护林防火的“前哨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预防森林火灾,也是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重要手段之一[3]。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建立监测火情的“千里眼”和“火眼金睛”。例如,将搭载高清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用于日常巡护、火场侦察和余火清理,快速识别、定位火点。在铁塔、高山等制高点部署高清双光谱摄像头,24 小时不间断扫描和识别烟雾、火点,并自动报警和定位,克服人工瞭望视觉疲劳和盲区问题。在林区布设温湿度、风速、风向、土壤墒情等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输、汇总,为火险等级预报提供精准数据。通过“林长制”和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明确管护责任。开通森林火灾报警电话,开发“随手拍”火情上报小程序,打通公众报告通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林火发生和蔓延预测模型,提高火情预警预报准确度。

2.2 从源头上降低可燃物负荷和火险等级

与火打交道不能总是被动地扑火,而应主动管理。最根本的工程性措施是加强可燃物管理。使用割灌机、耙子、粉碎机等设备,清理林下杂草、灌木、枯倒木和采伐剩余物。在山脊、林缘、道路两侧、居民点周围,种植木荷、油茶、茶树等具有强耐火性的阔叶树种,形成天然的绿色防火屏障。通过科学营林措施,如抚育间伐,处理过密、纯林化的低质林分。保障并完善防火道路、防火隔离带、消防水池、储水罐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在火灾发生时救援力量和物资能进得去,火势能拦得住,灭火有水用。

2.3 树叶枯枝的有效处理与再利用

有效处理树叶枯枝与再利用是降低森林火险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机械化清理,集中收集林区内的树叶与枯枝,避免其堆积形成火灾隐患。清理后的物料可通过粉碎、腐熟等工艺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林地土壤改良或农业生产,实现养分循环利用。同时,将干燥的枯枝加工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或供热,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创造经济价值。此外,可筛选部分枯枝用于食用菌栽培基质,或制作工艺品、生物质板材等,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通过“清理与转化”的模式,既能从源头上降低森林可燃物负荷,又能变废为宝,形成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2.4 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锐之师

一旦发生火灾,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最安全的手段予以歼灭,能够担当此重任的无疑是训练有素、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的森林消防队伍了。利用融合通信技术,整合语音、视频、数据,实现前后方指挥联动、多部门信息共享的应急指挥系统,使用林火指挥扑救辅助决策系统,使指挥体系扁平化与智能化,提高决策效率和精准性。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开展常年培训和实战演练。同时升级装备,配备阻燃服、呼吸器以及高效水泵、消防水车、风力灭火机、红外夜视仪等先进装备。高度重视扑火安全,建立安全员制度,提前规划并告知紧急避险区域和路线,防止群众和无专业背景人员直接扑火打头阵,提高扑救科学化与安全性。

2.5 构筑全民参与的防火长城

森林防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严格落实《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行并深化林长制,将防火责任从各级政府一直压实到最基层的护林员。同时加大对违规用火和纵火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鼓励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利用金融手段分散火灾风险,为灾后生态恢复提供资金保障。针对农民、游客、学生、祭祀人员等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内容和方式,倡导和推广鲜花祭祖、植树祭祖等绿色祭祀方式,规范农事用火审批和监管。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森林火灾的危害性、防火基本知识和紧急避险技能,鼓励公众发现火情及时准确报警。

3 结语

森林火灾防控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自然条件、人类行为与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应以早期感知、风险管控、专业应对和社会参与为核心,并将先进技术手段与常态化管理相结合,将法律责任与社会共治相统一,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屏障。但森林防火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制度设计,提升公众意识,以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有效遏制和生态安全的长期维护。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发生现状及防控建议[J].乡村科技,2023,14(12):128-130.

[2]吴江兰.关于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对林业生态安全重要性的思考[J].消防界(电子版),2023,9(10):1-3.

[3]魏彤宇.护林防火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J].农村青年,2024(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