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闽东之光”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研究
兰光其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福建宁德 35219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引领闽东发展进步。1990 年他在《闽东之光》一文中说:“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2]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闽东之光”35 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 5 周年,开展弘扬“闽东之光”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研究,就是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充分认识到闽东的“自然之光”“文化之光”“精神之光”,真正做到“知我闽东”“爱我闽东”“建我闽东”,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宁德实践,对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着眼“组织强”,高标准构建治理有效新体系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倡导推行的工作制度,宁德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把“四下基层”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和重要法宝。大力开展“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探索农村区域化、系统化、协同化党建新机制,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农村片区建立 155 个中心村党委,统一整合资源、统一生产经营、统一分配收益。聚焦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 85 个产业链上开展党建联建,联结乡村、龙头企业、要素保障部门等党组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实施能人“回引培养选拔”工程,深化“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二是常态化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三大员”以及驻村第一书记,做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脱贫村、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村全覆盖。三是用好宁德时代乡村振兴基金,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大力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快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继续推进国家和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积极推广“积分制”,总结提升“海上枫桥”经验,深化“农村草根和事佬”“晨巡晚议”等多元调解载体建设。
二、着眼“产业旺”,高质量念好“山海田经”新篇章
做强“ 8+1 ”特色产业,做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到“十四五”末,力争八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2500 亿元,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200 亿元,总体上形成“大基地、大企业、大品牌、大融合、大科技、大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大基地”,即特色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破解一批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难题,形成茶乡、菌都、药城、水产、果竹大市等全域产业基地。“大企业”,即做大做强 189 家(国家级10 家)省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活力,进一步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品牌”,即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品牌体系,全力打造“宁德白茶”“福安葡萄”“古田银耳”等高辨识度的区域公用品牌和“0593 宁德号”“下乡的味道”等特色农副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大融合”,即一二三产结合更加合理,加快推动“高端茶叶+大众茶饮”“水产鲜品+生物制品”“特色水果 + 采摘体验”“线下特产+线上平台”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大科技”,即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在推广高优品种,加强科技示范、加快农业科研方面加快探索突破。
三、着眼“生态美”,高颜值塑造“美好家园”新风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总体评价方面,制订量化农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设立基础版、标准版、提升版和“特色样板村”评价指标,开展进档升级创建活动。“基础版”:即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标准版”:即建设形成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提升版”:即通过“旅游 +. 环境整治”,营造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样板村”:亮点特色突出、管护机制完善、风貌管控精致,在某个领域内具有标杆作用。一要深化生态文明实践。围绕福建省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推动周宁县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党校”,成功举办“三库 .+ 碳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二要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全面拓展全市 112 个金牌旅游村的产品业态,促进农旅、文旅、海旅等“ +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微改造、精提升”理念推动乡村建设品质提升,累计打造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 10000 多个,“美丽田园”加快向“美丽经济”转化。
四、着眼“人才兴”,高起点搭建干事创业新高地
针对性采取“留回引育派”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人才能引、人力外流、结构失衡的问题,培育一支扎根乡土,立体式的人才队伍。“留”即依托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形成的“乡美乡愁留乡贤”效应,让外出能人在家乡投资兴业,让经营大户在村里安心发展,广泛开展“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回”即加大对返乡创业大学生、青年劳动力扶持力度。各县(市、区)都要建设 1-2 个“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中心”等平台,发展一批大学生加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管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家乡添人气、提朝气。“引”即通过策划形成一批乡村改革试验、艺术文创、旅游经营、技术研发等“新载体、新课题”等,引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策划团队参与村乡振兴事业,形成引才效应。“育”即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开展种养竞赛、技能比拼、致富表彰等活动,从群众中发现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派”即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通过搭建十个以上“基地+人才驿站”服务平台,完善百名科技特派员驻乡联村机制,每年组织千名专家探索“基层下单、平台派单、单位接单、专家领单”全链条服务机制,推进“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万名专家智库运行,从而构建多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体系。
五、着眼“文化荣”,高品质焕发“闽东之光”新风采
发掘乡村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用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营造和谐平安、人人向上的乡村振兴氛围。一是“以文化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打造 2 个“示范站”,加快创建“双拥模范村”“信用村”“无诉无访村”“无赌无毒村”等。二是“以文惠民”。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创建工程,创建十条乡村振兴文化带、百个文化振兴示范村、千支群众文化队伍、万名乡村文化骨干,加快培育民宿、渔旅、研学等业态,重点推动“难忘下党”主题景区。三是“以文兴业”。注重保护挖掘闽东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茶叶文化、海洋文化,大力宣传闽东精神。一要打造闽东文化新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打造“古村落 + 文创”“白茶 + 民宿”“摄影+旅游”等闽东文化地标,“闽东诗群”“闽东摄影”等闽东文化品牌在全省全国影响力越发凸显。二要涵养乡风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搭建“百姓大舞台”“乡村村晚”“街头文化”等乡村文化展示平台,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遍闽东”文艺展演活动 1000 多场,惠及农村群众 190 多万人次。以乡村文化涵养乡风民风,采取“政府投一点、村财出一点、个人贴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让“小食堂”凝聚起“大民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 年 11 月 30 日.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