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原则及实现路径
刘滔
奉节县委党校 重庆奉节 404600
“十四五”规划中针对社区治理转型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在《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加强社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性[1]。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热潮只增不减,逐步渗透到了各个领域。针对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主要体现在智能化赋能逻辑、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困境和探索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几个方面。成功构建社区智能服务体系的社区工作表明,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今后的社区治理工作中,势必要主动探究技术赋能的有效实现路径。
1.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
1.1 便捷化原则
便捷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价值,首先要强化社区居民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其主动学习、掌握智能工具的应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社区生活的便捷性,增强幸福感。智能化技术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一种工具,其能否用到实处,能否得心应手是决定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为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要主动探究、发挥智能化技术价值的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治理过程,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性的生活方式。
1.2 多元化原则
社区治理过程中,只有多主体参与才能保障社区治理的质量,因此,在社区治理中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即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进行社区治理,其中主要包括政府机构、社区居民、商业机构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等。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将社区治理的重心下移,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智能化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整合资源助推智能化治理的建设进程,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此外,多主体的参与还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平衡好权责关系,整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3 法治化原则
党的二十大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在社区治理中也应遵循法治化原则。从目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部分人对其产生了信息危机,究其原因是,智能技术还没有纳入法律体系,无法保障其平稳发展。为了切实改善此类问题,需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行为进行严格监管,谨防出现有失公平和侵犯数据安全的现象,为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2]。
1.4 精细化原则
社区治理具有多主体参与的特征,由于各方追求的利益不同,不可避免会产生利益纠纷和矛盾,影响了社区治理质量。要想有效降低纠纷和矛盾的发生率,保障各参与主体有效发挥社区治理职能,需构建精细化的社区服务组织结构,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效划分,同时需做好社区智能服务的规划工作。此外,还要打通各参与主体的沟通渠道,形成协同机制,共同应对社区智能服务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共同挖掘智能技术的社区治理价值。
2.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
2.1 精准划分 AI 治理权责,把握社区治理决策权
一直以来,在社区治理决策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干扰影响,而智能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各类治理数据的准确采集与分析,还在决策活动中占据重要优势,可以避免决策结果免受人的影响,在此应用形势下,会导致部分人产生危机意识,认为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会取代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应用 AI 技术,使其在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将社区治理决策权牢牢把握在人类手中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方面,要建立智能技术风险处理机制,组建专门的部门负责智能技术应用风险的分析和管控工作,可通过统筹、协调和指导等手段对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把控,主动分析其中面临的技术风险,形成智能化风险防范机制,对 AI 治理的权责进行逐级划分,确保全员参与管理,有效降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风险;另一方面,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要积极采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尊重居民的知情权,并鼓励其发挥好参与权,将人作为决策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应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社区治理时,需通过线上征集意见的方式,主动了解社区居民的意见,保障社区治理决定的客观性。
2.2 带动群众参与热情,增强智能化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智能化技术进行社区治理,并鼓励社区居民利用智能技术或者工具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可被称之为智能社区治理的社会化过程,其不仅能够消除数字鸿沟,还能增强居民对智能技术的认同感,使社区活动更好地开展。一是深入社区基层群众,加强对智能社区治理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实现智能化扫盲目标。主要方法为定期举办智能技术培训和学习活动,鼓励居民全员参与,教会其使用智能设备和各种应用软件,以便为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现金奖励和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智能社区治理的激情和积极性。
2.3 构建紧密合作机制,规避智能化带来的技术陷阱
高新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社区治理中,智能技术的运用催生了现代治理体系。当前亟需根据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风险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来保障智能化赋能效果,提高社区治理的整体成效。
一方面,政府、行业专家和社区居民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过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社区治理效果。在践行社区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多方资源整合以外,还需就智能化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方案展开研究,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智能化发展的大方向和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工作任务,保障社区治理工作真正实现智能化发展[3]。
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治理社区评审机制,目的是保障社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起高效的沟通反馈渠道,确保社会各界均能够参与各种社区治理决策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意见和讨论的分析,明确技术应用层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策略,以此提升技术陷阱和风险的识别能力。
3.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5G 技术等的创新性发展,为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社区治理模式的升级和转型,更加适应当前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今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与升级,社区治理工作必定会实现精准化和高效化的发展目标,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因此,社区工作者要主动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治理过程,争取发挥好智能技术的赋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国,朱士涛.区块链技术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优势与实践路径[J].江淮论坛,2023(1):132-138.
[2]王晓妍.数字技术赋能韧性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3.
[3]李嘉唯.智慧社区应急治理:特征分析与路径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4(2):111-114.
作者简介:刘滔(1987-2-),男,汉族,人,本科,助理讲师,现任职于,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