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场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卢娟
颍东区和谐路小学 安徽阜阳 236000
一、基于生活场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基于生活场景设计作业的核心,要求作业内容紧密贴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自然场景中选取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有将作业与生活场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避免作业脱离实际导致的学习兴趣低下。
(二)跨学科整合原则
跨学科整合原则要求在设计作业时,打破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合理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数学、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低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跨学科整合能丰富作业形式,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主要针对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要求作业难度、形式、数量都需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作业设计需注重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可操作性高,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内容。
二、基于三大生活场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作业具体设计
(一)家庭场景作业设计
家庭场景作业设计需紧密围绕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与情感互动展开,深度融合语文与美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实现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从语文角度出发,可重点设计与家庭语言交流、家庭事物描述相关的内容,比如“我的家庭小档案”作业,引导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如妈妈弯弯的柳叶眉、爸爸挺直的鼻梁)、性格特点(如奶奶温和耐心、弟弟活泼好动)以及日常爱好(如爷爷喜欢下棋、姐姐爱弹钢琴),在此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精准度,又能提升文字组织与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融入美术学科元素,鼓励学生为家庭小档案配上个性化绘画,可选择画出家庭成员的形象,也能描绘家庭温馨场景(如周末全家一起包饺子、傍晚在阳台赏花),通过色彩搭配与线条勾勒,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画面,培养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此外,结合数学学科的计数知识,让学生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每周共同用餐次数等信息,用数字清晰记录并整理成简单表格,不仅巩固计数与数据整理技能,还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家庭生活的细节。
(二)学校场景作业设计
学校场景是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社交的重要场所,作业设计可深度结合课堂学习、校园活动、师生互动、同学交往等真实场景,有机整合语文与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提升综合素养。以“校园小导游”作业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用一周时间细致观察校园角落:在教室记录课桌椅的摆放规律与黑板报的主题设计,在操场留意运动器材的位置与课间活动的热闹场景,在图书馆观察书架分类与阅读区的安静氛围,在花坛记录不同季节花卉的种类与颜色。随后,要求学生用文字梳理观察内容,撰写简单导游词,需清晰介绍各景点特点(如“图书馆的书架像整齐的书本城堡,每本书都藏着有趣的故事”),此过程能显著提升观察的细致度与语言组织能力。撰写时,特别引导学生运用“请跟我来”“大家请注意”等礼貌用语,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文明交往、尊重他人的知识,培养良好礼仪习惯。此外,鼓励学生为导游词搭配背景音乐(如轻快的校园歌曲片段),或结合校园场景编创简短儿歌(如“操场跑道长又长,同学奔跑真欢畅”),融入音乐学科的节奏与旋律知识,让作业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
(三)自然场景作业设计
自然场景作业设计需依托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近距离观察与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语文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既引导学生感受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的自然之美,又助力其提升语文表达能力与科学认知能力。以“自然观察日记”作业为例,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后、周末或假期,聚焦身边易接触的自然事物展开观察:春日记录迎春花从花苞到绽放的形态变化,花瓣的嫩黄与花茎的翠绿;夏日追踪蚂蚁搬运食物的路径,观察其触角的摆动与群体协作的过程;秋日留意银杏叶从翠绿到金黄的渐变,记录叶片边缘的纹路与飘落的姿态;冬日观察雪花的六角形态,或记录冬青树叶在寒冬中保持翠绿的特点。
学生需用简单文字撰写观察日记,不仅描述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还要记录动态变化(如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闭合),在此过程中锻炼细致观察能力与条理清晰的文字记录能力。观察时,同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简单科学原理:如植物开花是为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树叶变黄是因秋季叶绿素减少、叶黄素显现,蚂蚁靠触角传递信息等,潜移默化融入科学学科知识,培养探究意识。此外,鼓励学生用彩铅、水彩或蜡笔,将观察到的自然事物生动画下来附在日记旁,如画出绽放的牵牛花、金黄的银杏叶,通过色彩搭配与线条勾勒还原自然细节,融入美术学科元素。
三、基于生活场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作业实施策略
(一)加强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是确保家庭场景与部分学校场景作业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学校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家访等方式,向家长明确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设计目的、内容与要求,让家长理解作业的重要性,主动配合作业实施。家长在家庭场景中可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如陪伴学生观察家庭事物、协助学生准备作业材料、鼓励学生分享作业成果等。
(二)注重教师引导
教师在作业实施过程中需发挥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低段小学生,由于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在作业布置阶段,教师需清晰讲解作业要求、内容与完成方法,结合生活场景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业;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交流、线上答疑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展,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避免学生因困惑放弃作业。
(三)优化作业评价
优化作业评价是提升作业实施质量的关键,需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方面,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还需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主体方面,除教师评价外,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作业完成过程,在互评中学习他人优点,同时结合家长评价,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结束语
基于生活场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作业,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自然场景紧密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与课堂局限,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王静.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路径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5,(21):110-112.
[2]丛龙梅.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框架的建构及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5,(0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