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路径探讨

作者

杨宇晴

宿州学院商学院 宿州 23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 年11 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研究信息化新技术应用于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会计实践、财务会计工作和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1]。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顺应数字化浪潮下财会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应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数智型财会人才。

一、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的意义

学者们认为新文科的核心要旨为“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将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2]。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数智时代对财会岗位的职责要求除了基础的财务核算,还要能够从事企业价值管理、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动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不仅是响应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适应新型商业环境和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重构财会人才核心能力体系的重要路径,能够缩小传统财会教育与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之间的差距,驱动业务流程重构与管理效能提升,从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在数智化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已作出尝试,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设立智能财会学院、实验班和微专业等。如广东财经大学 2021 年设立了智能财会管理学院,并于 2024 年整合为会计学院/智能财会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于 2018 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会计学大数据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开设了智能会计方向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了“财务管理+人工智能”双学位实验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开设了智能会计微专业,省内的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设置了智能会计微专业和“元琛·智能会计”卓越班。数智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形式、专业方向等已有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目前覆盖范围窄,普适性不强,尚未形成可示范推广的经验,其他高校在借鉴和应用这些成果时,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匹配企业需求

新文科强调交叉与融合、继承与创新,在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教育需要注重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有高校陆续制定和完善数智化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但部分高校对新文科和数智化的认知有待提升,仍受制于传统评价体系和育人思路的限制,数智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数智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财会专业数智化转型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部分教师的数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认知匮乏,在短期内速成数智技术相关知识也不现实,难以有效支撑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企业实际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掌握数智化岗位所需的胜任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属性有待加强

财会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财会理论有机结合,融入课程体系中,存在一定难度。目前企业中已有财务机器人、OCR 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仍以传统财会课程为主,虽然增设了 Python、大数据分析等数智技术课程,但与财会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无法体现学科交叉。导致学生只是浅显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四)数智财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

数智财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模拟复杂的业务场景、海量数据处理及企业真实系统的智能实训环境,现实却面临平台落后的困境。高校对财会专业智能实训软硬件投入普遍不足,多数高校使用的还是 ERP、VBSE、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软件,仅要求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财务软件有基本了解,财务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实训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模拟真实的数智化工作场景。由于数智化技术工具的应用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与运用智能工具解决复杂业财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重塑数字经济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会教育的重心应实现从传统的核算反映向决策分析转变[3],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数智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应通过内外部沟通学习,全面了解数智化人才培养现状,在明确数智时代社会需求和转型方向的基础上,重设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加强数智化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教师数智化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参加智能财会相关的师资培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最新成果,强化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探讨文理共建的教师团队构建,寻求财会类专业与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其他学院的定期合作交流。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跨专业知识复杂且多元化,只有确保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前沿知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财会实践中,才能确保学生对行业最新知识的了解,更容易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重构数智化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数智化相关的技能,如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高校财会专业应对传统财会知识更新迭代,形成跨越学科、融合技术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 2025 年影响中国会计行业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的发布结果,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中台技术、流程自动化(RPA 和 IPA)、财务云、数电票、数据治理、商业智能(BI)、数据挖掘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榜上有名[4],这些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财务领域。由此可见,企业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需求较大,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挖掘与清洗海量业务与财务信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价值提升。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对照企业智能财务需求,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等维度重构课程体系,将跨领域专业知识通过通识教育类课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则开设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数据可视化、财务共享服务等新课程,从而形成数智化财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体系。

(四)建立智能财会校内外高水平实训平台

为构建支撑数智能力培养的实训体系,高校应积极寻求产学合作机会,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联合建立高水平实训平台,完善数智财会实训室设备与软件配置,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将企业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增加数字化工具操作和企业案例分析的实践环节,以提供互动性更强、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教学体验。另外适当增加实践、实训、实习课程的比重,实习实训课程主要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完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也可通过实习、就业等方式输送到合作单位,助力全流程、可持续的数智型财会人才培养。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要求财会专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财会教育应紧密对接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立足数智时代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财会专业毕业生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辅助信息的决策支持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数智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30/content_5654912.htm,2021.

[2]马璨婧,马吟秋.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22(09):156-164.

[3]刘琪,刘霁萱,杨国超.AI 时代会计学科的基础理论革新与会计教育的适应性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25(15):171-176.

[4]中新网上海.2025 年影响中国会计行业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结果揭晓[EB/OL].http://www.sh.chinanews.com.cn/chanjing/2025-05-25/136213.shtml,2025.

作者简介:杨宇晴,1996 年7 月,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探索与实践”(szxy2023xwjy02);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 OBE 理念的数智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szxy2023jyxm42);学院校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szxy2024cxhz13);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为例”(szxy2024jyx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