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医穴位埋线联合饮食指导对肥胖患者减重及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

作者

彭秋松

临沧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临沧677000

肥胖不仅是影响外形的美观问题,更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 2 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及药物治疗,但长期依从性不足且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认为肥胖多与脾虚湿盛、气滞痰阻有关,穴位埋线疗法通过持续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代谢状态,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持久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结合饮食指导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代谢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5 年 4 月至 2025 年6 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诊断标准的肥胖患者3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 例和观察组150 例。对照组男66 例、 女 84 ±8.4)岁,BMI(29.8±2.6)kg/m²;观察组男68 例、女82 例,年龄(37.1±8.1) (30.1±2.4)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饮食指导,由营养科医生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及患者基础代谢率制定个体化食谱。每日总能量为基础代谢率的 80%~90% (约1200~1500 kcal),三大营养素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质20%~25%,脂肪 20%~25%。增加蔬菜(≥500 g/天)和水果(200 g/天)摄入,减少精制糖、高脂肪食物,选择低GI 食物。每日饮水1500~2000 ml,少量多餐(4~5 餐),晚餐距睡前 ⩾4 小时。鼓励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高糖饮料和夜宵,每周评估并调整食谱。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穴位埋线治疗。选穴依据“脾虚湿盛、气滞痰阻”理论,取天枢(双)、关元、中脘、足三里(双)、丰隆(双)、三阴交(双)、曲池(双)、内关(双)。采用无菌可吸收羊肠线(0 号,长约1 cm),由有资质中医师操作。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埋线针将线植入穴位皮下 1.0~1.5 cm,术后按压针孔并覆盖敷料,嘱24 小时内避免沾水。每 2 周 1 次,共6 次,疗程12 周。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及海鲜、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

①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

②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2 周后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6.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组间比较用 t 检验,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两组 BMI、WHR、FPG、TC、TG、L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 水平升高 (P⟨0. 05) );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x-±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穴位埋线联合饮食指导干预 12 周后,肥胖患者的 BMI、WHR 显著下降,血糖及血脂相关代谢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单纯饮食指导组,提示该综合干预模式在体重管理及代谢调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食控制通过减少总热量及优化三大营养素比例,能够降低脂肪储存、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轻体重和改善血糖、血脂水平。然而,单纯饮食干预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易出现减重停滞或反弹。穴位埋线作为针灸的延伸治疗,通过可吸收蛋白线持续刺激穴位,产生类似针刺的经络调节作用,可促进基础代谢率升高、改善脂质代谢,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调节,抑制过度食欲,从而在延长治疗效应和提高依从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从中医理论来看,肥胖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虚湿盛、气滞痰阻为主要病机。《黄帝内经》有“肥者,多痰湿”之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痰湿凝聚于肌肤、腹部而成肥胖。本研究所选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分别具有健脾化湿、行气消食、调和脏腑、化痰降脂的作用,穴位配伍符合“调脾胃、化痰湿、行气血”的治疗原则,与饮食指导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综合干预效果 。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HDL-C 水平显著升高,LDL-C、TC、TG 明显下降,说明该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体重控制,还可改善脂质代谢状态,可能降低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FPG 下降表明其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尤具临床意义 。

综上所述,中医穴位埋线联合饮食指导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体型及代谢指标,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脂质分解、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有关。该方法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值得在肥胖管理中推广应用。但未来应结合运动干预及心理行为管理,构建多维度综合减重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维持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金生. 穴位埋线结合饮食指导及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

[2] 张建丰. 穴位埋线加饮食指导治疗单纯性肥胖症[J]. 中国医药实践杂志,2022,14(3):31,20.

[3] 严烩利,周凌云,张丽,等. 穴位埋线治疗超重或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3,38(4):6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