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分析
胡佳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类、鉴定、药敏试验等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微生物检验仪器、准确解读检验结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涵盖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且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
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成绩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一方面,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常是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和思维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也不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松懈,仅在期末突击复习,难以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评价内容侧重理论知识考核,对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不足。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根据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合理建议的能力,传统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利于培养符合临床需求的医学检验人才,因此,课程成绩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成绩引入形成性评价及意义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成绩引入形成性评价是教育部早前颁布的两稿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倡导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应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反馈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特点和机制。
引入形成性评价过程意义在于应用于分析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教师只有把握形成性评价的本质特点,在最终决定该门课程成绩的纳入形成性评价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既看到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又客观识别学生距离目标的差距和不足,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调整教与学,真正发挥形成性评价所应有的作用[1]。也在于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过程设计框架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涉及到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和临床微生物学内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则需要有一个综合评价方案,根据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四个方面内容包括实验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及期末成绩等,最终评估学生的成绩,四个方面内容分别占 20% 、 10% 、 10% 及 60% 。实验成绩包括每次实验课的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的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成绩及微课讲授成绩等;期中考试成绩采取开卷或闭卷做小测验考核学生对概念、原理及知识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或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综述作为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此门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之后,达到我们教学考核要求。
三、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包含内容
(一)实验成绩当今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日益自动化,手工操作弱化,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还是不能轻视,更应该重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比重较大,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涉及生物安全知识、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细菌生化反应、病毒的培养等。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真菌鉴定方法及药物敏感试验等多方面的实践技能,每次实验内容学生需事先预习,教师做好实验课程 PPT 发给学生,实验课上老师进行示范,或者通过观察教学视频,让学生熟习实践过程,并在课堂上亲手进行实践操作,相关实验技能在不同内容的实验课中会让学生重复练习,老师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并反复示范正确的规范操作,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例如,关于无菌操作问题,培养接种问题,各种细菌菌落形态的辩认及相关生化反应的解释,细菌血清学鉴定等手工操作,这些实践内容是微生物技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必须严格要求,重点掌握。学生课堂上时间只做实验及记录,不做报告,课后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充分保证实验课的训练时间。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认真,实验结果正确或者少有偏差,只有极少数学生可能因为实验材料原因或者操作不当实验结果不理想。
实验成绩批改以实际分数给予,一学期 6~8 次实验成绩平均下来可以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最后还有一次实验考试成绩,采用一定比例综合二者得出最终实验成绩。我们对于实验成绩的评定一般有总结,如在实验操作及实验考试登记表中,共记录实验操作及考试多少次等,并对实验成绩总体进行分析。
在近几年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课现场教学过程及分析学生的实验成绩反馈给老师的信息是,老师需要改进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生物安全知识,细菌生化反应结果的解释,细菌菌落辩认及药敏试验结果解释等方面需要重点突出,加强实践。
另外,通过将普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改装为 P2 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加强和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
(二)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成绩、微课讲授成绩等。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微课讲授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出最后的平时成绩。
现阶段学生上课,出勤率普遍不高,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如使用手机学习通 APP 网上点名或者现场点名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当然老师的讲课也非常重要,相信精彩的课堂讲授肯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这也是形成性评价中对老师的要求。每次课堂提问涉及部分学生,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被问问题的机会,有学生主动回答老师提问也可加分。
我的课堂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刚开学时,我会给每一个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按照学号顺序,在每一次上课剩余的最后 10 分钟时间,让二位学生讲授自已制作的微课。微课设计的内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每次老师讲课的内容相关,另一种形式是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种形式,要求微课制作 4~6 张 PPT,且文字叙述是英文形式,每位同学讲授 5 分钟左右,语言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中文讲授。微课讲授主要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工作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要求是必须会做讲授专业知识的通用 PPT;需要找好讲授内容,也就是讲好一个小“故事”;锻炼学生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对此非常热心重视,一般需准备二个星期左右才能上台讲授,并且非常认真地讲授相关知识,每次讲授结束以后,其他学生也鼓掌鼓励并给予点评和提问。每学期期末,我设计表格发给同学们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内容形式能否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2)对老师所讲内容是否有加深理解和延伸性;(3)对查找专业文献是否有帮助;(4)对制作 PPT 方法是否有提高;(5)对提高专业英语是否有帮助;(6)结合教学内容,是否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7)上台讲授 PPT 内容训练对自已有哪些帮助;(8)PPT 讲授方法可以有哪些改进?(9)自已还有哪些观点等九个方面。收到班上所有学生问卷,对于(1)~(6)个问题回答都为“是”,且部分同学还加以说明,从中得到哪些收获。但是对于第(7)~(9)个问题则有不同的回答,如有同学对问题(7)时回答“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自己去主动学习和探索,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或有同学回答“提高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接受挑战,变得更加自信,感受到在做一件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把事情做好等”
此类形式微课实施多年,刚实施时以 4 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进行,后来问卷反馈“不应只派一个人上台展示,应要求每位成员都上台,各自讲述不同的模块,让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适当加长讲授时间等”。通过问卷调查不断改进形式方法,收到非常好的互动学习效果。
(三)期中成绩
期中成绩虽然占比较少,但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期中考试结果至少可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采用最传统方式即出几个专业相关知识题目或者概念或者综合问题,要求学生解释或者作答。此种形式可判断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让老师可及时改进,通过此种形式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另一种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即通过阅读 10~15 篇专业文献,包括中文或者英文文献,在学期过半时,相关专业知识有了一些积累,要求写一篇 3000 字左右与本课程相关的综述文章,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首先学生必须选定感兴趣的某一方向,且有一定专业知识深度。通过近几年对综述文章的批阅结果发现,学生选择的专业知识内容在逐年更新加深,如有同学选择 CRE 耐药菌的耐药机制问题等。其次学生会利用网站查阅需要的文献,这也是考查学生获得文献知识的能力,同时需要看懂相关文献,及锻炼概括、分析、总结相关知识的能力,最后写出一篇小综述论文。
这部分的训练也是学生在毕业时学校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中所要求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有的学生写的小综述还提交到全国检验学会参加墙报展示。
一般按照综述写作的深度及更新程度给予期中成绩。综述写作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在所有成绩中占比最多,达 60% 。主要考查学生对此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学生在老师讲授的每一节课零零星星的知识点上,进行综合系统地掌握一门课程的精髓。有人说如果学习后不通过考试学习效果减半,只有通过考试才觉得学习一门课程才能达到系统全面的掌握目的。
的确如此,综合考试是评价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进,最终达到培养合格学生的目的要求。
相关知识如对临床标本的采集、运送、病原体的检测及药敏试验,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及报告等,整个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过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在临床上独立完成标本的检测工作,提供临床医生药敏报告及病人治疗参考方案等。
期末考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在知识点上会出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及综合题四种形式的考题,知识点分布广泛,选择题包括有小病例题,如简单列出疾病的最典型特征,需要选择回答采集何种标本?采用什么染色方法?采用什么培养基进行培养等?综合题中除了基础知识题如细菌有哪些耐药机制等问题外,还有综合病例题,如列出某种传染性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请作出如何检测病原菌及如何进行药敏实验及报告等?这些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反映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后,进入临床工作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处理问题的工作能力。
考试成绩批改过后要经过综合分析,第一,进行考试成绩分析: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反映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及灵活应用的情况。平均分多少分?最高分多少分?最低分多少分?及格率及优秀率多少等。成绩档次要基本分开,呈正态分布。第二,试卷命题原则、范围、难度及题型分析: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灵活应用程度,适当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测试并加入与临床相关的综合知识运用。分析考题题量,主客观题分布等。第三,在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待加强,重点,难点掌握较好,综合应用欠缺。考点多,要记忆的内容多,造成选择题普遍分数不高;对于细菌学知识临床运用理解不够,回答问题不全面,部分问题并没有展开,说明知识面并不广,需拓展。第四,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及建议:要求学生不要死记,要理解,要把书本知识点反复阅读理解,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更多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接触临床知识,如果学生能多见习对于枯燥的知识学起来会更好。
四、结语
通过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过程实践分析,可以更全面系统的评价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反馈教师所讲授课程的实际效果。我们从中可以了解通过此过程评价,让学生既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整套的实验操作知识,同时也学到查阅专业文献、综述撰写、制作完善的 PPT 及讲授微课的能力。实践表明采用形成性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机制,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自已。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教师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2]。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2]王家学,杨珺,吴怡春,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7,16(3):8-10.
作者简介:胡佳杰,1967.12,男,汉族,湖北天门,博士,副教授,从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