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互联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困难与策略

作者

王玉洁

永康市委党校

一、引言

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产业发展的格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产业工人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队伍建设改革的推进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改革进程中,诸多困难与挑战逐渐显现,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智能互联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困难

(一)职业边界模糊化带来能力重构压力

在智能互联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融合特性促使传统产业边界消融。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它将人、机、物全面互联,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岗位界限变得模糊。传统产业工人所依赖的单一技能结构,难以适应智能化生产系统对跨领域知识整合的需求。例如,在智能工厂中,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不仅需要机械操作技能,还涉及到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网络通信等多方面知识。工人需要从固定岗位的执行者转变为能够在不同技术节点间灵活协同的工作者,核心能力需涵盖数字工具运用、数据价值挖掘及人机协作等复合维度。这种能力重构压力,对工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也给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教育供给滞后性导致结构性矛盾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智能互联时代的产业变革面前,存在明显的供需时滞。教育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当前学历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应用脱节;职业培训虽注重操作技能,但缺乏对前沿技术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两者未能形成有效的能力衔接。例如,在一些新兴的智能制造专业领域,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制造技术层面,而企业急需的工业机器人编程、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形成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社会认同感弱化

传统产业工人形象在智能互联时代面临重塑,而新型技术工人的社会定位尚未清晰确立。在社会认知层面,大众对产业工人的印象仍多停留在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艰苦等方面,对智能互联时代下产业工人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缺乏足够认识。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感弱化,影响了年轻人从事产业工人职业的意愿。同时,也导致产业工人自身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足,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稳定性,不利于创新生态的培育和发展。

(四)制度安排碎片化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设,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施行受限的问题。相关政策存在工具化倾向,技能服务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各利益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认证过程存在阻碍。以“新八级工”制度为例,其在部分地区未能有效发挥效能,监督反馈机制缺失,导致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化,甚至出现骗取培训资金等违法现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低下,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新业态产业劳动者等,难以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

三、智能互联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教育供给

建立需求感知与教育供给的动态响应机制是关键。通过搭建产教数据共享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产业界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信息,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确保与岗位能力精准对接。设计模块化课程架构,将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纳入能力标准,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技能图谱。例如,将智能制造技术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学生或在职工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同时,扎实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打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学历教育的贯通。劳动者在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成果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进行认证和转换,为其提供终身学习的通道,提升人力资本的迭代效率。

(二)创新产教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需要突破传统校际合作的浅层模式,构建政校企行多方联动的生态系统。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证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行业协会要发挥专业优势,牵头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态化岗位能力标准,为教育教学和企业用人提供依据。校企之间应加强深度合作,共建工程师工作站、产业学院等实体机构。例如,企业可以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产业学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学过程与技术开发的实质性融合。通过这种协同创新机制,将产业现场转化为教学场景,使技术变革需求能够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中,形成“教育赋能—产业赋能—制度赋能”的三维赋能体系,推动职业能力迭代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新八级工”制度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机制,打破职业发展的壁垒,使产业工人在技能提升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和职业晋升机会。其次,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设立岗位分红、技能津贴等多种激励方式,使产业工人的收入与其技能水平和工作贡献紧密挂钩,体现其劳动价值。此外,要完善国家技术工匠荣誉体系,设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技能勋章,从文化层面重构职业尊严,强化社会对产业工人的尊重和认可。通过法律、政策与文化层面的系统完善,构建起技能积累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尊重技术劳动的社会价值共识。

3.4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打破管理、技术、生产岗位以及学历等界限,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职业晋升标准,不仅关注学历和管理能力,更要重视技能水平和工作业绩。例如,设立技能专家岗位,让在技术操作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产业工人能够获得与管理岗位相当的待遇和地位。同时,畅通产业工人横向发展通道,鼓励他们在不同岗位之间轮岗交流,拓宽职业视野,提升综合能力。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引导,搭建跨企业、跨行业的人才交流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四)提升社会认同感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感。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智能互联时代产业工人的新形象、新贡献,展示优秀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和成功案例,改变社会对产业工人的传统偏见。例如,制作专题纪录片、举办技能人才表彰大会等,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提高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增强其职业吸引力。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改善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产业工人能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通过这些措施,使产业工人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产业工人队伍。

王玉洁,女,汉,1995 年 12 月生,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2025 年金华市党校系统课题,编号:JDXY25053 课题名称:智能互联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困难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