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
谢佩清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旅游管理作为跨学科领域,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旅游管理专业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随着行业需求的变化,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创新。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依赖课堂讲授与部分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基本的旅游管理理论。然而,这种模式未能有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且缺乏与旅游行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职场要求。许多学生在就业时发现,虽然掌握了理论基础,但缺乏行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快速融入实际工作环境。由于没有充分的实地学习和项目经验,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难以为行业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偏重理论,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模式和技术层出不穷,传统课程往往滞后,未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动态和新需求;三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完善,校内实验与企业实习的对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实践机会匮乏,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部分高校未能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行业实习平台,导致学生在实践阶段的学习质量较低。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与挑战
虽然当前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部分院校已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如企业参观、行业调研、实习基地等,使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行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随着“双创”政策和旅游行业发展模式的变化,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部分高校逐步整合资源,提供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然而,如何解决现有问题,构建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尤其是在实施校企合作、整合行业资源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需要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构建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与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践课程,开展联合研究,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同步。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旅游管理理论,还能通过企业实践、行业调研等方式,获得更为实际和前沿的知识,直接参与到行业的发展中,提升其对行业需求的理解。通过这种多方协作的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挑战。
(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还能获得企业需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学生实习与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行业的机会,还为学校带来了行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校企合作还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传统教育与行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平台建设
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旅游管理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如模拟旅游产品的设计、营销策划等。通过这种虚拟平台,学生可以在没有风险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旅游企业联合设置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确保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实践所学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开展工作坊和企业参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这些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平台建设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他们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路径
(一)跨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旅游管理通常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学,而现代旅游管理需要更多跨学科的知识。旅游管理不仅仅涉及管理学的内容,还应结合环境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思维能力。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找到创新的思路,理解旅游业的复杂性,并将这些思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多元化特点,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结合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从而在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管理中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通过这一整合,学生能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复杂的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实践项目的教学设计
实践项目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旅游管理项目,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情境,提前感知行业需求。例如,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合作伙伴参与,帮助学生设计虚拟项目,如策划一个旅游活动、制定旅游营销方案等。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从中学习团队合作、问题解决、项目管理等重要技能。在实践项目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其策划和执行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分析市场数据,评估市场风险,提升其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旅游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增强其对旅游业整体运行机制的理解。
(三)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估方式主要依靠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但在实践教学中,评价标准应更加多元化。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设计多层次的评估方式,包括项目成果评估、企业反馈、同行评审、课堂互动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实践项目的理解与操作能力;通过企业反馈,学生的工作成果能够得到行业专家的评价,进一步反映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同行评审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帮助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之一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设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能够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实际依据。例如,学校可以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课程,并定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此外,学校应投入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如旅游管理模拟软件、虚拟实训室等,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这些设备和设施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还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旅游行业的技术与流程,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还应注重优化现有教学空间,合理分配各类实训设施,确保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高校应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行业经验与实践教学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高校应加强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积累,鼓励教师参与行业调研、实践教学以及企业实习等活动,帮助教师在与行业实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提升教师的行业视野,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和前沿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参与到企业实习项目中,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参与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实施,帮助学生从企业角度理解实际问题,提供更具实用性的课程指导。此外,学校可以建立教师评估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整个教学团队的进步与发展。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需求,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和跨学科课程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实现质的飞跃,为旅游行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蒯金娜.思政教育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1):216-21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1.075.
[2]陈文妍,李延平,王良辉.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2):104-106.
[3]杨琴,唐佑林.数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24,(29):10-12.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429004.
[4]杨昆,任凯燕,徐红罡,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认知结构研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分析[J].旅游论坛,2024,17(09):83-95.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9077.
[5]王萍.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4):86-89.DOI:10.16825/j.cnki.cn13-1400/tb.2024.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