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要点剖析与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何羽融 徐海荣

1.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103;2.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103

引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型污水处理厂作为水污染治理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需求持续增长。土建工程作为污水处理厂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要承载重型处理设备,还要满足污水防渗漏、抗腐蚀等特殊要求,施工难度显著高于普通土建项目。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 3.1 标作为区域性重点环保工程,设计规模与工艺标准均处于行业前列,其土建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场地条件、高精度施工要求等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剖析该项目施工要点,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对提升大型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工程概况

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 3.1 标选址于浦东新区高东镇,项目用地范围南至华东路、东至洲海路、西至规划高东新路、北至外高桥船厂,总用地面积 58.7 公顷。工程采用分区建设模式:西部地块规划建设 50 万 m3/d 污水处理设施,东部地块建设70 万 m3/d 污水处理设施,中间地块为 120tDS/d 污泥处理区,整体污水处理规模达 120万 m3/d (如图 1 所示)。项目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至现状合流一期高位井后排入长江,管道高峰设计流量按相应标准设定。污泥处理方面,经处理后含水率降至 30% 以下,外运至外高桥电厂进行掺烧处置,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

图 1 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平面图

二、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核心要点

(一)施工测量:精准把控构筑物定位

鉴于本项目构筑物数量多、布局分散且尺寸精度要求高,施工测量需建立严密的控制体系。项目采用全站仪布设平面控制网,在场地周边设置永久性控制点并浇筑混凝土护墩加固,防止施工扰动导致点位偏移;高程测量选用精密水准仪,按“往返测法”将国家二等水准点引测至施工现场,形成三级高程控制网络[1]。针对 AAO 生物反应池、二沉池等超长超大构筑物,采用分段放样、多点校核的方式,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校核点,实时调整测量偏差,确保构筑物轴线、标高与设计图纸高度吻合,为后续结构施工奠定基础。

(二)地基处理:强化承载与抗渗性能

项目地处浦东冲积平原,地下水位较高,且污水处理构筑物多为大体积重载结构,地基处理需兼顾承载能力与抗浮稳定性。针对不同区域构筑物特点,采用差异化处理方案:对于鼓风机房、污泥脱水车间等重要设施,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碎石垫层”复合地基方案,搅拌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以增强整体性,桩顶铺设级配碎石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对于普通辅助用房,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选用级配砂石作为换填材料,分层夯实至设计压实度。施工前通过现场试桩确定最优施工参数,施工后采用低应变法、载荷试验等方式检测地基质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钢筋与模板工程:保障结构安全与精度

钢筋工程需严格遵循“配料—加工—绑扎—验收”全流程管控,主要构筑物柱筋采用高强度螺纹钢,接头采用直螺纹连接工艺,丝头加工后逐一检查精度,安装时用扭矩扳手确认连接紧固性;梁板钢筋绑扎按“先主梁后次梁、先底筋后面筋”顺序进行,通过塑料垫块控制保护层厚度,确保钢筋间距、排距符合设计规范,避免因布置不当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模板工程则根据构筑物形态与施工需求合理选型,主体结构采用覆膜胶合板与钢管支撑体系,设备基础等异形部位定制钢模板;安装时严格控制拼缝精度并粘贴海绵条防漏浆,支撑体系设置扫地杆、水平拉杆及斜撑以保障整体稳定;拆除遵循“强度达标、先非承重后承重”原则,通过同条件试块强度检测确定拆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引发结构开裂。

(四)混凝土工程:控制裂缝与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需围绕裂缝控制与耐久性提升展开:配合比优化方面,针对不同构筑物功能需求定制方案,反应池、沉淀池等防水要求高的部位采用抗渗混凝土,掺加粉煤灰与聚羧酸减水剂以优化坍落度与初凝时间,减少施工冷缝;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则通过掺加矿物掺合料降低水化热,控制温度裂缝[2]。浇筑与振捣环节,采用汽车泵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根据构件尺寸与振捣能力确定,选用插入式振捣棒确保振捣均匀到位,避免蜂窝、麻面等缺陷;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预埋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内外温差,通过循环水降温、覆盖保温等措施将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养护管理上,混凝土浇筑完成 12 小时内覆盖土工布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抗渗混凝土采用喷雾养护方式,保持表面持续湿润,助力强度发展与耐久性提升。

三、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一)BIM 技术全流程应用

项目引入 BIM 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组建专业 BIM 团队负责模型搭建与维护,确保各阶段数据衔接顺畅:在设计阶段,建立各构筑物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预埋管线与钢筋、设备基础的冲突问题,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施工阶段返工;施工阶段,通过 4D 模拟可视化呈现施工进度,合理规划施工顺序与机械布置,协调各专业交叉作业,避免工序冲突;运维阶段,将构件参数、施工记录等信息录入 BIM模型,为后续设备安装、维护检修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管理效率。

(二)预制装配工艺推广

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湿作业,项目联合预制构件厂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对标准化构件采用预制装配施工。检查井、管廊、小型设备基础等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严格控制尺寸精度与混凝土强度,验收合格后运输至现场;现场采用起重机吊装就位,构件连接部位采用企口结合与止水密封处理,确保防水性能。预制装配工艺不仅缩短了现场施工周期,还降低了受天气影响的施工风险,减少现场扬尘与噪声污染,提升了工程质量稳定性[3]。

(三)信息化质量管理

搭建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质量、进度、成本等管理模块,实现施工质量全程可控。原材料进场时通过二维码录入产地、规格、检测报告等信息,建立可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场;施工过程中,质检员通过移动端实时上传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影像资料与检测数据,监理人员在线审核,发现问题即时下达整改通知;平台自动统计质量缺陷类型与频次,针对高频问题组织技术交底,制定改进措施,有效降低质量缺陷发生率,实现质量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 3.1 标的实践表明,大型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需以精准化、标准化、创新化为导向,严格把控施工测量、地基处理、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等核心要点,确保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BIM 技术、预制装配工艺及信息化管理等创新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施工效率、优化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探索绿色施工、智能监测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向高效、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东.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要点及技术改进[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6):

110-111.

[2]武文钰.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中外建筑,2020,

(03):190-191.DOI:10.19940/j.cnki.1008-0422.2020.03.062.

[3]张海旭.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要点及技术改进[J].建材与装饰,2018,(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