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生态环境融合实践
郝祥光
天津永安职业健康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300171
一、引言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全生命周期(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据《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24)》数据,我国建筑行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 21.6% ,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 19.4% ,其中建筑设计阶段的决策对后续能耗与环境影响的贡献率超 60% 。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全面实施与“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设计不再仅关注空间功能与美学表达,更需承担“保护生态、修复环境、低碳运行”的责任。
龙源网《家园建筑与设计》期刊强调“以设计赋能生态家园建设”,而当前部分建筑设计仍存在“重形式轻生态”“重技术轻适配”的问题:例如,部分城市商业建筑盲目采用玻璃幕墙,导致夏季室内过热、能耗激增;乡村建筑改造忽视地域生态特征,破坏原有自然肌理。在此背景下,深入探析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实践路径,总结“设计-生态-人居”协同发展的经验,对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的核心实践路径
2.1 被动式节能设计: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干预
被动式节能设计通过利用自然条件(如阳光、风力、地形)优化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减少对主动式能源系统(空调、暖气)的依赖,是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的基础路径,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2.1.1 居住区建筑朝向与体型优化
在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建筑设计需优先考虑采光与保温。通过“南向主立面+北向紧凑布局”的形态设计,最大化利用冬季太阳辐射热——例如,北京某生态居住区将住宅主立面朝向南偏东 15∘ °,使冬季日照时长增加 2.5 小时/天,室内温度提升
,冬季供暖能耗降低 28% ;同时,采用“扁平化楼栋+窄面宽设计”,减少建筑体型系数(从 0.35 降至 0.28),降低室外冷风渗透量,进一步减少热量损失。
在南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区设计则聚焦通风散热。通过“行列式布局+通透式底层”设计,引导夏季主导风穿过小区——广州某绿色居住区采用“错列排布 +, 底层架空 3 米”的方案,使小区内风速提升 0.8m/s ,夏季室内自然通风率达85% ,空调使用时长减少 40% ;同时,建筑屋顶采用“ ⋅30∘ 倾角坡屋顶+隔热层”,降低太阳辐射对顶层室内温度的影响,顶层室温较传统平顶建筑低 4-6∘C 。
2.2 自然元素融入:重构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将自然元素(绿植、水体、土壤)融入建筑设计,可修复建筑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微气候,实现“建筑即景观、景观即生态”的融合效果,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2.2.1 屋顶与垂直绿化设计
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与商业建筑通过屋顶、墙面绿化,提升区域绿地率,缓解热岛效应。例如,深圳某商业综合体在屋顶建设“生态花园”,种植本地耐旱植物(如勒杜鹃、肾蕨),覆盖面积达屋顶总面积的 70% ,夏季屋顶表面温度较传统屋顶降低 12-15°C ,建筑顶层室内温度降低
;同时,在建筑西向墙面设置“垂直绿墙”,通过种植常春藤、绿萝等攀援植物,减少墙面太阳辐射吸收,墙面温度降低 8-10% ,进一步降低室内制冷能耗。
2.2.2 水体与地形的生态利用
在滨水区域与山地建筑设计中,利用自然水体与地形优化生态功能。例如,杭州某滨水居住区保留场地原有河道水系,通过“生态驳岸 + 人工湿地”设计,将河道改造为“雨水调蓄+水质净化”系统——雨水经绿地渗透后汇入湿地,通过水生植物(芦苇、菖蒲)净化,水质达标后再排入河道,年调蓄雨水量达 5000m ³,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同时,利用河道水体的热缓冲作用,夏季为周边建筑降温,冬季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区域微气候。
2.3 生态技术集成:提升建筑生态功能的精准性
通过集成低碳、环保、智能的生态技术,解决建筑设计中的特定生态问题(如能耗过高、污染排放),实现与生态环境的深度适配,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2.3.1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在光照充足地区,将太阳能技术与建筑外观设计结合,实现“能源生产+美学表达”的双重目标。例如,青海某高原酒店在建筑南向屋顶与立面集成光伏组件,光伏板覆盖率达 80% ,年发电量达 12 万度,满足酒店 30% 的用电需求;同时,光伏板采用“深蓝色哑光材质”,与建筑整体风格协调,避免传统光伏板的视觉突兀感。
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小型风力发电机与建筑结合可补充能源供应。例如,内蒙古某草原民宿在建筑顶部安装2 台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单机功率500W,年发电量达 8000 度,满足民宿日常照明与小型电器用电需求,减少对电网供电的依赖。
三、建筑设计生态环境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建议
3.1 主要挑战
当前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实践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地域适配性不足,部分生态设计方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忽视本地气候、地形、资源特征,例如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采用大面积人工水景,导致水资源浪费;二是成本与效益平衡难,生态技术(如光伏组件、智能监测系统)初期投入较高,部分开发商因短期收益考虑不愿采用,例如一套建筑智能生态监测系统初期投入约 15 万元,回收周期需 5-8 年;三是设计标准落地难,虽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范,但部分设计单位对生态指标理解不深,存在“为达标而达标”的形式化设计,生态功能未真正落地。
3.2 应对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强化地域生态设计研究,由地方住建部门联合高校、设计院编制《地域生态建筑设计指南》,例如北方地区重点明确被动式保温设计参数,南方地区细化通风散热方案,为设计提供精准指导;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政府通过“绿色建筑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降低生态设计成本,例如对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给予每平方米200 元补贴,缩短生态技术投资回收周期;三是加强设计全过程监管,将生态设计指标纳入建筑方案评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全流程,例如在方案评审阶段增加“生态适配性论证”环节,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地域生态需求,避免形式化设计。
四、结论与展望
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是实现建筑行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被动式节能设计、自然元素融入、生态技术集成等实践方法,已在居住区、公共建筑、乡村建筑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仅降低了建筑能耗与环境干预,更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与地域生态韧性。
未来,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将向三个方向深化:一是“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从建筑材料选择(如低碳混凝土、再生建材)到拆除阶段的资源回收,实现全流程生态管控;二是“生物多样性友好设计”,在建筑周边预留野生动物通道、种植本土植物,构建“建筑-植物-动物”共生的生态系统;三是“数字孪生生态模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设计阶段模拟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前优化设计方案,提升生态融合的精准性。
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仅是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需树立“敬畏自然、适配自然”的设计理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与政策引导,推动生态设计从“示范项目”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彤。绿色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的实践路径[J].家园建筑与设计,2024,(5):28-32.
[2]俞孔坚,李迪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生态设计实践[J].城市规划,2023,(8):56-62.
[3]刘加平,董靓。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24,(3):1-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24)[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