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全过程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赵学强
敦煌市永盛热力有限公司 甘肃省酒泉市 735000
一、引言
工程全过程管理涵盖项目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运维等全生命周期阶段,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败。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重大工程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工程项目呈现出规模大、技术复杂、参建单位多、风险因素多等特点,传统“分段管理、各管一段”的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
据行业数据显示,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工程项目中,因各阶段衔接不畅导致的工期延误率达 30% ,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超支率平均为 15‰ 。因此,探索工程全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打破管理壁垒,实现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精准管控,成为工程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工程全过程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流程割裂,协同效率低下
传统模式下,工程项目各阶段由不同主体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导致“设计与施工脱节、施工与运维割裂”。某住宅项目中,设计单位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导致施工阶段出现 30 余处设计变更,返工成本增加 80 万元;某市政道路工程因施工单位未向运维单位移交完整的技术资料,后期养护时多次出现维修方案与实际工程不符的情况。
各参建方信息传递滞后,多依赖纸质文件或单一平台沟通,信息遗漏、误读现象频发。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技术要求未及时同步至施工单位,导致部分材料规格不符合设计标准,影响工程质量。
2.2 风险管控滞后,应对能力不足
风险识别与管控缺乏全周期视角,多集中于施工阶段,对前期策划、后期运维的风险关注不足。某桥梁工程因前期地质勘察不充分,施工中发现岩溶地质,被迫停工调整方案,延误工期2 个月;某工业厂房项目验收时未对设备运行风险进行评估,投运后因设备布局不合理导致能耗超标,每年增加运营成本50 万元。
风险应对机制僵化,多采用“事后补救”而非“事前预防”。某地铁项目施工中遭遇突水突泥事故,因未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抢险耗时 3 天,造成经济损失120 万元。
2.3 技术应用不足,管理手段传统
BIM、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深度不够,多数项目仍依赖人工统计、经验判断。某办公楼项目未采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施工时发现机电管线与结构冲突,整改成本增加 30 万元;某水利工程施工阶段进度跟踪依赖人工报表,数据滞后3-5 天,难以及时发现进度偏差。
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滞后,各参建方使用的管理系统不兼容,数据难以共享。某园区建设项目中,施工单位的进度管理系统与建设单位的成本管理系统数据无法互通,导致进度与成本的联动分析无法实现。
三、工程全过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3.1 构建一体化组织架构,打破管理壁垒
•成立全过程管理总协调机构: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单位组建项目联合管理团队,明确各方在全周期中的职责与协作机制。团队设专职协调员,负责各阶段衔接、信息传递与问题解决。某高速公路项目通过该模式,各单位沟通效率提升 40% ,设计变更响应时间从 7 天缩短至3 天。
•推行“总咨询师
专业工程师”制度:总咨询师统筹全过程管理,专业工程师负责各阶段技术把控,实现管理责任的集中化与专业化。某医院建设项目采用该制度后,项目决策效率提升 25% ,避免了因责任不清导致的推诿现象。
3.2 技术赋能全过程管理,提升管控精度
•BIM 技术全周期应用:在设计阶段进行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减少设计错误;施工阶段通过 BIM 模型进行进度模拟、物资管理与质量验收;运维阶段建立BIM 运维模型,关联设备参数、维修记录等信息。某商业大厦项目应用BIM技术后,设计变更率降低 60% ,施工效率提升 30% 。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搭建工程全过程管理平台,整合各阶段数据(如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风险隐患、优化资源配置。某住宅项目平台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提前预警混凝土强度不足风险,及时调整配合比,避免了质量事故。
•物联网实时监测:在施工阶段安装传感器监测结构沉降、模板变形等参数;运维阶段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实现故障预警。某桥梁项目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结构安全隐患检出率提升至 95% ,运维成本降低 20% 。
3.3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全周期管控
•建立全过程协同管理流程:制定标准化的阶段衔接流程,明确设计交底、图纸会审、验收移交等关键节点的工作内容与时限。某市政工程通过流程优化,施工准备阶段时间从45 天缩短至 30 天。
•全周期风险管控体系:在项目策划阶段开展风险识别,形成风险清单;设计与施工阶段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运维阶段建立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某水利枢纽项目通过该体系,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 50% ,损失减少800 万元。
•基于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在合同中明确各阶段的责任划分、奖惩机制与信息共享要求,将设计优化、施工质量、运维效果等纳入考核范围。某产业园项目通过合同约束,参建单位的协同积极性显著提升,项目提前2 个月竣工。
四、实践案例:某工业园区全过程管理模式创新
4.1 项目概况
该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 50 万平方米,包含厂房、研发中心、配套设施等,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时曾出现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进度滞后等问题。项目团队决定采用创新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以解决管理痛点。
4.2 创新措施
•组织架构创新:成立联合管理团队,由建设单位项目经理担任总协调人,设计、施工、运维单位各派骨干参与,每周召开协同会议。
•技术应用创新:搭建基于 BIM 的全过程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模型、施工进度、物资采购、质量验收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联动分析。
•机制创新:制定《全过程协同管理手册》,明确各阶段衔接流程与责任;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由专业团队提供从策划到运维的一体化咨询。
4.3 实施效果
项目总工期较计划缩短 15% ,成本较预算节约 8% ;设计变更率从 25% 降至8% ,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达 98% ;运维阶段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24 小时缩短至8 小时,实现了工程项目的高效推进与优质交付。
五、结论与展望
工程全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应对复杂工程项目管理需求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一体化组织架构、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可有效打破管理壁垒,提升协同效率与管控精度。实践表明,创新模式能显著降低工期延误与成本超支风险,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效益。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工程全过程管理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演进。建议进一步推动管理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全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模式创新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推动工程管理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王蔚。全过程工程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3]何清华,李永奎.BIM 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4]刘伊生。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5]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工程管理发展报告(2023)[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