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国际传播与文化叙事研究
卢峰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推进,为中国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广阔空间,高校的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肩负着传承与传播区域文化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开展“用英语讲好‘渭师’故事”的研究与实践,既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传播地域文化的现实需求 。
一、高校国际传播研究
(一)国外研究动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外高校国际传播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丰硕。早期研究多围绕高校国际化战略展开,关注国际学生招募、跨国合作办学等实践层面 。随着研究深入,逐渐转向高校品牌建设与学术影响力传播。Altbach 提出的“学术影响力传播模型”,强调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对提升高校国际地位的重要性,认为高校需通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等方式,增强自身在全球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此外,学者们还关注高校形象塑造,通过分析高校官网设计、国际媒体报道等,探讨如何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形象 。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国际传播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最初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借鉴,逐步转向“文化传播”层面的探索。胡文仲指出,高校应承担“文化使者”角色,推动本土文化的国际表达,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国际传播内容中。众多研究聚焦于顶尖高校的国际传播实践,分析其在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然而,对地方高校国际传播的针对性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挖掘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潜力 。
(三)研究评述
国内外高校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国外研究多基于发达国家高校背景,对发展中国家地方高校的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国内研究对地方高校国际传播的关注较少,缺乏对地方高校独特性的深入分析,未能系统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融合研究
(一)理论基础与国外研究
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融合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Hymes(1972)的“交际能力理论”首次提出语言使用需结合文化语境,为跨文化英语教学奠定理论基石。此后,众多学者围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国外在该领域的实践也较为丰富,如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中,通过文化对比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积极倡导“跨文化英语教学”,戴炜栋(2018)主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高校开展了相关教学改革实践,如开设文化翻译课程、举办英语文化节等。但在地方高校层面,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融合仍停留在理论倡导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存在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三)研究不足
目前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融合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存在不足。理论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倡导,缺乏对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的深入探讨;实践层面,地方高校受限于师资、资源等因素,难以将文化传播有效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三、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一)理论框架与国外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 Castells(2006)的“网络社会理论” 为重要基础,该理论指出新媒体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逻辑,为跨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外学者深入研究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分析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如如何利用 Facebook、Twitter 等平台实现文化内容的有效传播。同时,关注传播策略的创新,提出分众传播、情感化叙事等方法,以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彭兰(2021)强调“分众传播”与“场景化叙事”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众多研究探讨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高校文化特色。但针对高校场景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尤其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路径仍显薄弱,缺乏对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系统研究。
(三)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地方高校国际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不断完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协同理论,探索更精准的互动机制。例如,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不同语言表达策略对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明确技术手段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最佳应用场景。同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入研究受众对“渭师”故事的认知与接受过程,为优化传播内容和策略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此外,可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更多地方高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践案例,提炼共性与差异,形成更具普适性的地方高校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发展 。
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需进一步结合高校实际需求,探索更具针对性的传播模式。未来应加强对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研究,构建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同时注重线上线下传播的协同,提升高校在新媒体生态下的国际传播能力 。
四、结语
高校英语国际传播与文化叙事相关研究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地方高校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研究需聚焦地方高校特色,深入探索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传播融合的有效路径,创新新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地方高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本土故事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1] 中国故事赋能大学生自信自强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 唐沙.大连大学学报,2023(05)
[2]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生英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 林文韵;杨田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逻辑与教学实践[J]. 温颖茜.社会科学家,2022(08)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级高教改革研究项目《用英语讲好“渭师”故事的研究与实践》(GJ202424)
作者简介:卢峰,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跨文化交际、国际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