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阳极组装车间残极压脱机结构优化与改造

作者

范志刚

内蒙古大唐国际呼和浩特铝电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010200

引言

阳极作为铝电解生产的“心脏”部件,其组装质量直接影响电解槽电流效率与铝产品纯度。在阳极组装流程中,残极压脱是关键环节——需将电解后残留的炭块(残极)与钢爪分离,实现钢爪循环利用。残极压脱机通过液压驱动压头施加压力,使残极沿钢爪根部断裂分离,其结构设计与性能参数需匹配残极强度、钢爪材质特性及生产节拍要求。开展残极压脱机结构优化与改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残极压脱机工作原理

残极压脱机主要由压脱机构、定位系统、液压系统、机架四部分组成:工作时,天车将带有残极的钢爪吊至设备工作台,定位系统通过挡块与传感器确定钢爪位置;液压系统驱动主压缸带动压头下行,对残极施加垂直压力(通常为 800-1200kN);当压力达到残极与钢爪的结合强度阈值时,残极沿钢爪根部断裂,完成分离;最后,输送装置将残极与钢爪分别送至后续处理工序。

2 残极压脱机存在问题分析

2.1 框架结构强度不足

原设备框架采用普通 Q235 钢材焊接而成,在长期交变载荷作用下,焊接应力集中部位出现多处裂纹。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在最大工作载荷 160吨工况下,框架最大应力达到 285MPa,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这是导致框架开裂的主要原因。

2.2 液压系统稳定性差

液压系统存在泄漏、压力波动大等问题。油温在连续工作时可达 65 C 以上,导致密封件老化加速。液压缸不同步现象严重,同步误差最大可达 12mm ,影响压脱质量。

2.3 定位装置精度不足

残极定位采用机械限位方式,定位精度差,重复定位误差达 ±8mmo 导致压脱时受力不均,经常出现磷铁环压不干净或残极破损等问题。

2.4 夹持装置刚性过强,钢爪损伤严重

刚性夹板的夹持面为平面结构,与钢爪的弧形表面接触面积小,夹紧时局部压力集中(可达 50MPa 以上),导致钢爪表面出现划痕、凹坑;同时,夹板无缓冲结构,夹紧动作瞬间冲击力大,易造成钢爪与残极连接处的焊缝开裂,缩短钢爪复用次数(从原 15 次降至 10 次以下)。

2.5 自动化程度低,人工依赖度高

控制系统缺乏智能检测与调整功能:一是需人工将残极吊装至压脱工位,通过肉眼对齐钢爪与压头中心,对齐误差超 2mm 时易引发偏载;二是压脱压力固定,无法根据残极硬度(受电解工艺影响,残极硬度波动范围达 15-25HB)调整压力,硬度高时压脱不彻底,硬度低时易压碎残极;三是需人工检查压脱结果,漏检或误判率达 8% ,导致不合格钢爪流入下一工序。

2.6 压脱机构受力不均,压脱效果差

单侧液压缸驱动的压脱机构存在“受力偏载”问题:压脱时主压头仅对残极单侧施加压力,导致残极与钢爪接触面受力不均,易出现两种故障是残极局部未脱离,需二次压脱,降低效率;二是钢爪因单侧受力过大发生弯曲,据统计,该问题导致的钢爪报废率占总损伤率的 65% 。此外,导向柱与主压头的配合间隙过大(约 0.5-0.8mm ),压脱过程中主压头易偏移,进一步加剧受力不均。

3 残极压脱机结构优化改造方案

3.1 压脱机构对称化改造

(1)双侧液压缸驱动设计。将原单侧液压缸改为双侧对称液压缸(型号 CD250B,缸径 160mm ),通过同步阀控制两缸伸出速度差 ⩽0.5mm/s ,确保主压头受力均衡。同时,优化主压头结构:将压头接触面设计为与残极匹配的弧形(曲率半径 500mm ),增大接触面积,使压脱力均匀传递至残极与钢爪接触面,避免局部应力集中。(2)导向系统精度提升。更换导向柱材质为 40CrNiMoA,表面镀铬处理(硬度达 HRC55-60),减小与主压头的配合间隙至 0.1-0.2mm ;新增导向套润滑系统,采用自动黄油润滑(每2 小时注油一次),降低导向柱磨损,确保主压头运行平稳,偏移量控制在 0.3mm 以内。

3.2 激光 + 伺服电机双精度定位

(1)激光定位模块加装。在工作台两侧加装 2 台激光位移传感器(精度 ±0.1mm ),实时检测钢爪与压头的轴线偏差;传感器数据传输至 PLC控制系统,通过算法计算偏差量,为伺服电机调整提供依据。(2)伺服定位机构改造。将原机械挡块替换为“X/Y 轴伺服调整平台”:X 轴(横向)与 Y 轴(纵向)分别由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带动工作台移动,调整精度达 ±0.5mm ;定位时,PLC 根据激光传感器数据控制伺服电机动作,自动补偿吊装偏差,确保压头与钢爪轴线偏差 ⩽2mm ,从根本上解决对位偏差问题。

3.3 缓冲装置设计:液压 + 橡胶复合缓冲

(1)液压缓冲回路加装。在主压缸进油管路中加装溢流阀与蓄能器组成的缓冲回路:压脱初期,溢流阀缓慢开启,控制压缸下行速度从 50mm/s 降至 20mm/s ;当压力接近残极分离阈值时,蓄能器吸收部分压力波动,避免压力骤升;通过 AMESim 仿真,缓冲后压脱冲击载荷降低 60% ,最大瞬时压力波动从 ±80kN 降至 ±20kN 。(2)橡胶缓冲垫安装。在压头底部与工作台表面加装聚氨酯缓冲垫(硬度 60ShoreA,厚度 10mm ):压脱时缓冲垫吸收部分垂直冲击力,同时避免压头与钢爪直接刚性接触;试验表明,加装缓冲垫后钢爪根部疲劳应力降低 35% ,有效延长钢爪使用寿命。

3.4 液压系统升级改造

采用大流量双泵合流系统,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增加油液冷却装置,将工作油温控制在 45 °C 以下。安装高精度同步阀和位置传感器,实现液压缸同步精度误差不超过 ±1mm 。选用高性能密封件,彻底解决泄漏问题。

3.5 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

(1)智能检测模块集成。工位定位检测:在压脱工位安装激光位移传感器(型号 LK-G80,精度 ±0.01mm ),自动检测残极与钢爪的对齐偏差,偏差超 1mm 时触发报警,禁止压脱;残极硬度检测:新增超声波硬度计(型号 MH510),压脱前自动检测残极表面硬度,根据硬度值自动调整压脱压力(硬度 15-20HB 时压力 32MPa ,20-25HB 时压力 38MPa);压脱结果检测:安装工业相机(型号 MV-CA050-10GM),通过机器视觉识别钢爪表面是否残留残极(识别精度 0.1mm ),不合格品自动触发分拣装置。(2)PLC 控制系统重构。采用西门子 S7-1200PLC 作为控制核心,编写控制程序实现“自动定位→硬度检测→压力调整 $$ 压脱 $$ 结果检测→分拣”全流程自动化。新增触摸屏(型号 KTP1200),实时显示设备运行参数(压脱压力、夹紧力、故障信息),支持参数设定与历史数据查询(存储 1 年数据),方便运维人员监控与分析。

结语

本次残极压脱机结构优化改造,通过“压脱机构对称化、夹持装置柔性化、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协同设计,有效解决了原设备受力不均、钢爪损伤、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改造后的设备运行稳定性显著提升,压脱效率与钢爪保护效果优化,同时降低人工依赖与运维成本,为阳极组装车间的高效、稳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后续可进一步研究残极成分对压脱参数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压脱参数的自学习优化,进一步提升设备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基于有限元法的压力机结构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4):125-128.

[2]陈志刚.阳极组装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实践[J].轻金属,2019(3):45-49

[3]赵志坚.设备可靠性管理与维修策略[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