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期翻转课堂在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探究

作者

章倩

中国政法大学 100080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指出“推动教育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变革,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共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干预技能的培养,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多以“教师讲授 + 案例分析”为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互动流于形式”“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育人的要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通过“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的逆向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供新的可能。文章结合心理学学科特性系统探讨翻转课堂的应用逻辑、实践路径、优化策略,以期给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可靠支持。

一、翻转课堂在心理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回应心理学“实践性”培养的时代需求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应用学科,其中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都需要通过情境化实践掌握。传统课程都是以“教师讲授理论+课后案例分析”为主,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非常少。现阶段的高校中,仅有少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完成 10 次以上的标准化咨询演练,因此实践能力薄弱成为就业竞争力的短板。翻转课堂通过“课前知识输入 + 课中实践输出”的模式,将课堂时间释放为“模拟咨询室”“团体辅导工作坊”等场景,学生在这样的场景当中进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从而回应“实践性”培养的需求。

(二)破解“互动浅层化”与“共情能力”培养的难题

心理学的另一个核心目标是培养共情能力以及沟通技巧,但这依赖师生、生生之间深度对话。传统课堂受限于“一对多”的讲授模式,互动也大部分都是“提问-回答”的单向传递,难以触及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如“青少年抑郁干预”的主题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如何识别“抑郁信号”的讨论不够深入,缺乏对来访者情绪线索的敏锐的捕捉。在翻转课堂上,可以通过“异质分组协作”“匿名心理日记分享”等活动展开,营造安全的对话环境,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学习“抑郁情绪评估量表”,在课中小组模拟“来访者-咨询师”的对话,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互动细节,并且进行追问,从而推动共情能力的具象化培养[1]。

(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差异化需求

心理学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兴趣倾向差异显著,部分学生擅长理论思辨,部分学生更热衷于实践操作。传统的“一刀切”教学难以兼顾个体的需求,从而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局面。翻转课堂依托数字化平台来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实现精准诊断,通过记录微视频观看时长、测试错题率、讨论区发言等,生成学生的“学习画像”。教师据此来调整课堂活动,给技术薄弱的学生增加心理放松环节,为兴趣偏向学生推荐拓展阅读内容,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二、传统心理学教学的痛点

(一)知识内化效率低

心理学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会停留在“记忆概念”的层面,缺乏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比如某班级在调查中发现,有 73% 的学生能够复述理论内容,但遇到实际的问题,如安抚情绪崩溃的同学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种“知识输入——输出”的断裂,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忽视了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规律,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并没有对知识进行“解释、应用、分析”等更高阶的思维活动,所以思想没有内化,呈现出听懂但不会用的局面。

(二)缺乏实践机会

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等实践技能都需要在真实或者是高度仿真的场景中进行锻炼,然受到场地、师资以及安全的考虑,实践环节大部分都是角色扮演或者是标准化案例演练,学生扮演来访者的时候缺乏真实的情绪投入,咨询师反馈也因为缺乏专业督导从而流于形式。如对于真实来访者,实践中出现“倾听时频繁打断”“干预策略偏离需求”等情况,反映出“模拟实践”与“真实应用”的能力鸿沟。

三、翻转课堂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输入、构建个性化知识基础

在心理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通过数字化资源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资源方面,开发“分层微视频库”,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动画讲解版”,比如在“奶茶店排队”类比“动机冲突”;给进阶的学生提供“专家访谈版”,如邀请临床心理学专家分享 CBT 技术实战经验。接下来,同步推送“生活案例包”,如宿舍内人际矛盾中的归因偏差,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记录学生视频的观看进度、暂停点、测试错题等等,进而生成“知识薄弱点图谱”,比如大部分的学生卡在“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分当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发布“自测量表 +. 鉴别要点”的微课,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自行针对性补漏[2]。

(二)深度内化、聚焦能力以及情感协同发展

在课中通过互动、实践与情感的联结来推动知识朝着能力方面的转化。在心理学课堂上,基于学情图谱,教师提炼共性问题,如设计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组织“咖啡屋式”的讨论:学生分为 4~6 人一组,结合课前案例库当中的“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素材,设计出包含“评估——干预——随访”的完整方案,教师以“催化师”的身份进行巡回,追问学生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高效可利用 VR 心理咨询实验室来模拟真实的场景,学生轮流扮演咨询师以及来访的人,系统会记录下“眼神接触时长”“共情回应次数”等行为数据;旁观的学生通过“多屏观察室”进行实时点评,教师结合数据以及观察的结果进行对应的反馈。

课堂上还可以设置“心理日记分享”环节,学生匿名写下“本周遇到的心理困惑与本周的心理学习收获”,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朗读,引导共情。通过情感流动来强化心理理解。如小 A 提到:她与室友产生矛盾而且失眠,这与我们学习的“人际边界”理论有什么关联?通过真实的问题引导加深学习,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心理学教学的实践,要充分体现出“学用结合”。比如布置“社区服务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社区的老人设计“智能手机使用心理适应”的讲座,所设计的内容要围绕“老年认知衰退特征”“沟通技巧”等等知识点,最后讲座的效果由社区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的老人评分,并且将其纳入考核内容中[3]。多元评价反馈包含:“理论( 30% )+实践( 40% )+反思( 30% )”,理论考核侧重案例分析,实践考核通过 VR 演练,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从而做到以评促教的目标。

(四)构建“数字——人文”融合的生态体系

翻转课堂的落地需要技术赋能,比如高校可以引进 AI 虚拟咨询师给学生提供即时的教学反馈,如:你刚才的回应共情度评分为 7.5/10,可增加“具体化”的技巧。通过开发“心理学案例区块链库”,主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以及版权,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针对性调整策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学习也要避免出现“技术至上”的局面,教师要始终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数字化互动当中保留面对面交流的温度,让心理学既科学,又温暖。

结束语:

翻转课堂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通过学习流程的重构,实现“知识传递”向“能力与人格培养”方面的转型。这不仅破解传统教学的痛点,更契合了心理学“以人为本”的精神。未来,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融合越发密切,翻转课堂将会成为培养现代心理学人才的关键引擎。

参考文献:

[1]刘红.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护理心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2025,37(17):218-220.

[2]苏雪.翻转课堂在高职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5,(17):153-156.

[3]李佳珊.翻转课堂在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探究[J].科学咨询,2024,(2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