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强度钢材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凯 董宏伟 初丰毅

烟台蔚蓝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烟台市建投城市管理运营有限公司 烟台芝罘蔚蓝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1.高强度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1.1 使用范围与条件

高强度钢材主要应用于对承载能力和结构自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工程场景。其典型使用范围包括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业厂房及桥梁工程等。在超高层建筑中,高强度钢材能够显著减少柱、梁等承重构件的截面尺寸,降低结构自重,缓解基础荷载压力;在大跨度结构中,其高抗拉强度可有效应对悬挑、悬索等复杂受力形式。从使用条件来看,高强度钢材需综合考虑环境腐蚀性、动态荷载特性及经济性因素。例如,在沿海高湿度或工业污染区域,需结合防腐涂层或耐候钢技术以延长使用寿命;在地震活跃地区,其高延展性可提升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

1.2 工程应用特点

高强度钢材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特征。在材料性能方面,高强度钢材具有屈服强度高、强重比大的特点,Q460 级高强钢的屈服强度可达 460MPa,较普通 Q235 钢材提升近一倍,显著减轻了结构重量。在构件设计方面,高强度钢材构件普遍采用箱型截面、工字型截面等经济截面形式,并通过变截面设计优化受力性能。在工程设计上,针对高强度钢材的高强度特性,需特别关注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构件局部稳定性的控制。对于受压构件,应采用封闭截面提高整体稳定性;对于受弯构件,应通过优化截面形式和加劲措施提高其抗弯和抗剪性能。在节点构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能和施工可行性。通过在梁柱连接节点处设置加劲肋,加强节点区域的刚度,有效提高应力传递的均匀性,避免局部失稳。节点构造中,应根据受力特点合理布置高强螺栓,确定焊缝等级,并通过严格控制加劲肋厚度和连接板尺寸,保证节点区域的整体稳定性。同时,材料选型应与构件重要性相匹配,对于主梁和立柱等主要受力构件,采用Q460 级高强钢,配合 10.9S 级高强螺栓,实现节点连接的可靠性。

2.高强度钢材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2.1 材料进场与存储要求

高强度钢材的进场需严格核查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检测报告。材料存储需遵循防潮、防腐蚀原则,设置专用堆放区,采用垫木隔离地面,避免与氯盐等腐蚀性物质接触。对于特殊环境使用的钢材(如耐候钢),还需采取密封包装或惰性气体保护措施。同时,通过信息化标识技术实现材料批次与性能参数的可追溯性,为后续施工质量管控提供依据。

2.2 加工制作工艺

高强度钢材的加工需兼顾精度与材料特性保护:在切割工艺中,优先采用激光切割或等离子切割技术,通过高能量束精准切割,避免传统火焰切割产生的热影响区导致钢材强度损失;冷弯成型阶段需严格控制弯曲半径,确保其不小于钢材厚度的 2 倍,必要时采用局部感应加热辅助成型,以消除冷弯过程中的表面微裂纹;焊接工艺则针对高强度钢材的淬硬倾向,选用低氢型焊材并制定预热方案,将焊接区域预热至 100-150C ,同时控制层间温度不超过 230C ,从而有效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和氢致裂纹风险。

2.3 连接施工技术

高强度钢材的连接技术直接影响结构整体性能。在螺栓连接方面,需采用高强摩擦型螺栓,通过科学施加预紧力确保节点抗滑移性能,同时规范螺栓孔加工精度,如孔径公差控制在 ±0.2mm 以内,表面粗糙度不低于Ra3.2,以降低应力集中风险。焊接连接则需优化节点构造设计,例如采用贯通式隔板或加劲肋,分散焊缝应力集中;对厚板焊接实施多道次、小线能量工艺,如每道焊缝厚度控制在 4mm 以内,层间温度不超过 230C ,以减少热输入对母材性能的影响。混合连接技术在装配式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梁柱节点采用螺栓临时固定后完成关键焊缝,既提升了施工效率,又保证了节点刚度。通过精细化的连接施工技术,可有效保障高强度钢材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3 高强度钢材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3.1 施工准备及技术交底

施工准备阶段需构建多维度的技术保障体系:首先基于 BIM 技术进行节点深化设计,通过三维模型可视化分析优化构件加工详图,同步开展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验证不同板厚、坡口形式的焊接参数合理性,形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实施分层管理,对项目管理人员侧重施工方案逻辑推演、质量风险预控要点及应急预案的解析;对一线操作人员则通过现场演示、操作手册分发等方式,重点培训焊接电流设定、切割角度控制等实操规范,并建立"交底-考核-上岗"联动机制,确保工艺标准精准落地。同时需完成材料复验、设备校验等基础工作,为后续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3.2 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施工过程中需建立多维度的动态监控体系。材料状态监控方面,除定期抽检钢材表面质量外,还需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如磁粉探伤)评估内部缺陷,结合温湿度传感器监控存储环境,防止钢材氧化或氢脆导致的性能退化。工艺参数管控需采用红外测温仪、智能扭矩扳手等设备实时采集焊接温度、螺栓预紧力等数据,同步至信息化管理平台分析预警,确保参数偏差 55% 。安装精度控制环节,利用全站仪实时生成构件三维坐标数据,与 BIM 模型进行对比校核,设定偏差阈值(如平面定位误差≤3mm),超限时触发自动报警并联动调整措施,形成“监测-反馈-修正”闭环控制,全面提升施工精度与质量稳定性。

3.3 质量检验标准

高强度钢材施工质量需执行分层检验:首先,在材料进场时,需严格核查钢材的化学成分报告、力学性能检测数据及 Z 向性能证明等材质文件,并在必要时进行复验,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数检查,包括切割断面质量(无裂纹、氧化皮)、焊缝外观(形状、尺寸符合规范)及螺栓连接扭矩(预紧力达标);最后,在整体验收阶段,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复核结构的几何形状偏差,结合超声波探伤等无损检测手段评估内部缺陷,确保所有检验指标符合设计规范,从而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能。

结束语: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标志着建筑工程向高性能、轻量化方向的重大跨越,但其施工过程对材料特性、工艺精度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加工技术、全生命周期性能监测体系与新型连接方法的研发,同时推动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以充分发挥高强度钢材的技术优势,助力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蕾.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材力学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24):149-150.

[2]刘梦,孙健巍.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材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3(5):133-135.

[3]孙国亭.高强度钢材钢结构研究进展[J].冶金与材料,2022(4):4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