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班主任视角下乡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作者

谭濛濛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持续扩大。这类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普遍存在规则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角色,其教育策略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塑造效果。本研究聚焦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通过整合行为主义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及情感教育理念,探索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路径。

一、情感联结:构建信任基石

班主任建立的“每日 10 分钟谈心”制度,宛如一座温暖的心灵桥梁,巧妙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搭建起与留守儿童深度交流的通道。这些看似短暂的 10 分钟,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如同春日暖阳,能驱散孩子们内心的阴霾。

在众多实践案例中,有一个尤为动人。班主任敏锐地察觉到留守儿童可能因缺乏倾诉渠道而压抑情绪,于是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很快一封倾诉父母离异带来痛苦的信件映入眼帘。面对孩子如此沉重的伤痛,班主任没有急于用说教的方式去安慰,而是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家庭树”绘画活动。

在绘画过程中,班主任以平和、理解的态度陪伴在孩子身边,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交流,引导孩子正视亲情,让他们明白,尽管亲情的表现形式可能因家庭变故而改变,但爱从未缺席。这种非评判性的对话模式,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就像温柔的双手,轻轻拂去他们心中的防备。孩子们逐渐放下顾虑,愿意敞开心扉,分享更多的内心想法。

这一制度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更为后续的教育引导创造了良好条件,让他们在充满爱与理解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规则内化:设计阶梯式训练

参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为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制定差异化行为目标。低年级学生,着重培养“物品归位”“轻声慢步”等基础习惯,采用“小红花积分制”,通过积累小红花兑换小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良好习惯在趣味中养成。中年级学生,强化“时间管理”“作业规划”能力,引入“习惯养成存折”,记录每日表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高年级学生,则注重培养“责任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开展“班级自治委员会”实践,让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中提升综合素质。

将复杂行为拆解成可操作的小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以书写习惯为例,设计“三个一”训练:每天进行 1 次握笔姿势矫正,确保书写姿势正确;每周开展 1 次优秀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月举办 1 次书法比赛,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学校实施后,学生书写合格率大幅提升,可见微习惯养成法效果显著。

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用“三步干预法”。首先及时制止并记录行为发生的场景,为后续教育提供依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提问“如果大家都乱扔垃圾,教室会变成什么样?”,增强他们的认知。最后与学生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如让破坏公物的学生担任“环保小卫士”弥补过失。曾有班主任通过让破坏公物的留守儿童参与维修工作,使其深刻理解责任内涵,后续同类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

三、环境浸润:打造支持性场域

班级文化是塑造留守儿童行为的关键土壤,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习惯养成主题墙”,并设置“进步之星”“文明标兵”等动态展示区,犹如在班级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时刻激励着学生们积极向上。其中,班级精心设计的“好习惯列车”展板独具匠心,它将 21 天习惯养成周期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们的努力和进步可视化。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列车就能前进一节,这种直观又有趣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他们为了推动列车不断前行,积极主动地培养良好习惯,在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正能量环境中,留守儿童能深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合乡村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则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学习体验的大门。劳动教育课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种植蔬菜、喂养家禽等活动。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责任感和动手能力。传统文化课借助地方戏曲、非遗手工艺等独特资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文明礼仪,增强文化自信。安全教育课通过模拟火灾逃生、防溺水演练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的“田间课堂”项目成效显著,参与劳动教育的留守儿童在团队协作、任务坚持性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充分证明了特色校本课程在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四、持续追踪:建立长效机制

为每位留守儿童构建包含行为观察记录、心理测评数据、家校反馈信息的电子档案,恰似为他们精心绘制一幅全面且细致的成长画像。通过这一档案,能完整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这种动态管理方式优势显著,教师可随时调阅查看,精准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家长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电子档案所积累的详实数据,为后续开展个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教育更有方向和成效。

采用“行为习惯量表”每学期开展 2 次测评,聚焦规则意识发展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变化、社交技能进步情况等关键指标。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留守儿童行为发展的动态。评估结果如同明亮的灯塔,为调整教育策略指引方向。对于自律性薄弱的学生,增加个性化辅导频次,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对于社交技能有待提升的学生,组织专门的社交活动,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阶段性的精准评估,确保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对升入小学的留守儿童开展持续关注工作,借助家长微信群、QQ 群等渠道与他们紧密相连。这一举措宛如一条温馨的丝带,将关爱绵延至孩子们小学的新征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学校坚持长期追踪关怀,成效显著,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借助这些交流途径,孩子们能深切体会到,即便刚踏入小学这个新环境,也始终有人牵挂着他们的成长。当遭遇难题与迷茫时,能迅速得到支持与指引,进而在求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笃定前行。

结束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以教育智慧构建情感联结、规则训练、环境支持、持续追踪的立体化网络。当教师用耐心等待种子发芽,用智慧引导幼苗成长,那些暂时缺失父母陪伴的乡村儿童,终将在规则与爱的滋养中,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社会公民。这不仅是教育者的使命,更是对乡村未来最深情的守望。

参考文献:

[1]谢琛.构建农村小学班主任新角色,实施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策略[J].2022.

[2]刘玉姣.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马梅兰.班主任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思考[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000(042):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