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行走的视觉日记:乡野人文之美与个人情感艺术表达

作者

梁芷琪 通讯作者:姚起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

引言

乡野的土地携带着丰富的人文特色与自然景致,是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当我们以徒步的方式走进乡村,通过视觉手段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行走的视觉日记”,此种日记并非单纯地客观展现乡野景致,还是个人情感与艺术表现的交织。到了2025 年 3 月 31 日,我们去到浙江丽水的沿坑岭和濂竹乡搞采风,我打算从对乡野景观的描绘、艺术采风的记录手段、个人情感的视觉转变、视觉日记的当代价值以及最终结论等维度,全面探究行走的视觉日记在关联乡野人文魅力和个人情感艺术展现上的功效。

一、乡野景观的多元呈现

乡野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其中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景观,又有看不到的非物质景观,这些一起造就了乡野特有的人文美感。

(一)物质景观:凝固的岁月痕迹

梯田属于乡野大地那种很有韵律感的物质景致,沿着山势曲折起伏的田埂,好似大地的经络,在各个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样子,波光闪闪的梯田里,嫩绿的秧苗星星点点,洋溢着活力与期望;黄色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晃动,梯田就像一幅展现丰收喜悦的金色画作,传达着丰收的愉悦。

土坯房是乡村里最有生活感觉的建筑样式,它们沿着山体建造,由泥土与茅草搭建而成,透着一股淳朴的味道,岁月在土坯房的墙体上留下了印记,那斑驳的墙就像在讲着一个个家庭的经历,位于房屋前后的菜园与果树,给土坯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意趣。

祠堂是传承宗族文化、留存历史记忆的关键地方,它一般建造得十分壮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里面摆放着祖先的牌位,供村民开展祭祀祖先、举办宗族活动等事宜,我们可以领略到乡野间浓郁的宗族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树龄达200 年的柳杉以及唐代留存的老树堪称“活化石”,柳杉又高又直,挺过了两百年的风吹雨打,仍旧稳稳立在乡村野外,看着时光不断变化,唐代的老树愈发古老又神秘,其树干很粗,好似一个饱经岁月洗礼的老头,给我们讲述着千年之前的往事,这些老树不单单是自然景色的一部分,更充当着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记录者。

(二)非物质景观:流动的生命活力

乡村居民的活力智慧是乡村无形景观的关键构成,乡村里的农民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历练,积攒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他们知晓怎样依据自然规律开展农业生产,怎样借助当地资源提升生活质量,跟村民交流的时候,能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自然的敬重,这种活力与智慧融入到了他们的言语、行动和生活模式里。

最具感染力的非物质景观便是劳作的热情,第一抹阳光照向田野,村民们就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在田地里奋力耕种,播种、撒肥、收割,每个动作都展现出十足的力道与韵律,他们脸上挂着汗珠,同时怀揣着对收获的期待和对日子的喜爱,这份劳作的热忱,不仅造就了乡野的物质成果,还传播着一种奋发进取的生命动力。

二、艺术采风的记录策略

艺术采风可获取创作材料、感受乡村的美好,合理的记录手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抓取和呈现乡间的魅力。

(一)多感官并置:全方位的体验记录

开展艺术采风活动时,不能仅依赖视觉去记录内容,还得激活多种感官,达成多感官的协同记录,气味是独一无二的“味道记忆”,田野中泥土散发的芬芳、稻花弥漫的清香、柴火产生的烟火气,造就了乡野特有的氛围气息,把这些气味留存下来,能让我们在后续创作时更清晰地回想起乡野的感觉。

声音成为乡野间流转的“旋律”,鸟儿的啼鸣声、虫子的叫唤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唰唰声、村民们聊天的声音、劳作中农具相互的碰撞声,共同拼凑出乡野的“交响乐”,利用录音装置记录下这些声音信号,可以为我们的视觉日记添加听觉维度,使观看者如同亲身处于现场。

气温属于不可轻视的“触感元素”,季节和时段,乡野的温度存在差异,春季气候温润暖和,夏季炎热似火,秋季凉爽惬意,冬季寒冷且干,清晨有丝丝凉意,正午酷热感明显,傍晚则恢复凉爽,这些温度的改变会让人有不一样的身体体验,对气温的变化情况加以记录,可让我们在创作当中更出色地把控乡野的季节特性和时间氛围。

(二)时间多维:时空交错的对比呈现

采用多维度时间的记录方式,在同一个地方,对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季节的景观改变加以记录,借助对比来呈现乡野时空的独特魅力,相同的地点在不同时段会呈现出别样的风采,破晓时薄雾弥漫、晌午阳光炽热、傍晚夕阳斜照,每个时间段都有它独有的魅力,早晨的梯田被轻雾环绕,阳光照耀着梯田,夕阳把傍晚的梯田染成了金黄色,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浪漫的气息。

对比不同季节,更能呈现出乡野的多样变化,同一棵老树,春天时冒出了翠绿的新叶,夏天的时候,树木枝叶茂密,叶片变成黄色,只剩下光溜溜的枝干,看上去冷清又顽强,记录同一处地点在不同季节的变动,我们能够察觉到乡野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交替。

三、从观察到表达:个人情感的视觉转化

对乡野景致的观察是开展艺术创作的基石,用视觉手段把个人情感转化并展现出来,才是创作的重中之重,各式各样的乡村景致能激起我们不一样的情感,我们可学习卓越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利用恰当的艺术方式来传达这些情感体验。

(一)乡愁温润感的表达

乡愁体现为对故乡的想念与依恋,这种情感温馨又悠长,当我们置身乡野,瞧见那些眼熟的土坯房、弯弯曲曲的小道以及绽放的野花,浓浓的乡愁就会悄然涌起,我们从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里获得了很棒的启发,他借助简洁且灵动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呈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与诗意之美,我们不妨借鉴他运用的水墨晕染技巧,使画面里的色彩自然交融,打造出柔和又朦胧的感觉;同时采用暖色调相互叠加,像浅黄、浅橙这类颜色,让画面呈现出温暖的氛围,借此展现乡愁的柔和之感。

(二)百年老树沉重沧桑感的表达

历经多年风雨的老树,目睹了时光的变迁,使人感到一种凝重又肃穆的氛围,贾涤非所绘的东北民俗题材画作里,经常用粗糙的笔触与浓重的色彩,展现民俗风采和历史的厚重韵味,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里汲取灵感,在画百年老树的时候,选用粗犷的笔触作画,让画布留下显著的画笔痕迹,展现出老树树皮的粗糙与历经岁月的痕迹;同样可以采用纹理拼贴的方式,把不同质地的材料粘贴到画面里,提升画面的层次感与厚重感,从而体现百年老树历经岁月的沧桑感。

(三)作物丰收、冰雪消融生机喜悦感的表达

作物的丰收和冰雪的融化都代表着活力与期望,让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感,梵高创作的阿尔勒田野画作洋溢着热情与生气,他借助鲜亮跳动的色彩以及富有动态感的笔触,展现出田野的蓬勃生气,我们可参考他的创作技巧,当展现农作物丰收景象时,选用灵动的色彩,像金黄色、橙色这类颜色,彰显出丰收带来的愉悦;描绘冰雪融化场景时,借助鲜亮色彩展现冰雪融化后的清透与活泼,采用动态的构图手法,使画面里的元素展现出动态感,像随风摆动的稻子、流动的溪流之类,以此传达出生机盎然的喜悦氛围。

四、视觉日记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视觉日记意义非凡,它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抵御记忆消失、给都市大众提供精神依靠、排解焦虑情绪的办法。

(一)对抗记忆消亡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大量乡野景色正逐步消逝,人们对乡野的记忆也在渐渐模糊,视觉日记借助图像手段,把乡野的景色、当地人文特色等留存下来,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记忆存储形式,借助这些视觉日记,我们在未来时光中,再次唤起对乡野美好的记忆,杜绝乡野记忆的消逝,视觉日记给后世研究乡村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二)为都市人群提供“精神原乡”

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飞速,人们往往会觉得疲倦又困惑,乡村的静谧、天然与质朴,成了都市人心里的“精神原乡”,视觉日记把乡村的美妙展示给城市人群,使他们在观赏这些作品时,领略到乡野的安静与生气,获取内心的抚慰和归属感,视觉日记里呈现的乡村景致与人文特色,可引发都市群体对自然与简约生活的渴望,为他们给予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靠。

(三)田野创作对焦虑情绪的纾解

开展田野创作期间,艺术家们走进乡村,和大自然及村民有了密切互动,这种沉浸式感受可使他们摆脱城市的吵闹与压力,观赏乡野景致、收集创作资料时,艺术家们能全身心投入,可短暂抛开生活里的忧愁与焦躁,创作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与抒发,借助画笔把内心的情感转变为画面,可切实减轻焦虑情绪,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快乐。

五、结论

(一)视觉日记是连接客体乡野与主体情感的美学脐带

视觉日记借助对乡野的物质与非物质景观开展记录,让实际存在的乡野世界在画面里得以呈现,艺术家在从事记录和创作活动期间,把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融入进去,让视觉日记成了沟通客体乡野和主体情感的纽带,它既让我们目睹了乡野的外在风貌,又让我们体悟到艺术家内心对乡野的情感依托,这种关联属于美学范畴,它让乡村的美与个人的情感在视觉日记中实现了协调统一。

(二)提出“情感温度计”的评价体系

考虑到视觉日记里个人情感和乡野风景存在紧密关联,我们推出了“情感温度计”的评估体系,此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视觉日记当中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真实性以及感染效果,“情感温度计”的刻度设定可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色彩的饱满度、笔触的轻重、构图的灵动性等。色彩浓郁、笔触刚劲、构图灵动,一般说明情感表达比较强烈;情感的表达就比较平稳,利用“情感温度计”的评价体系,能更客观地评估视觉日记的艺术价值,并且为艺术家的创作给出一种参考指引,让他们在创作时能更好地掌控情感表达的尺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