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聂凤茹
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 463800
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因抽象性强、逻辑严谨的特点,传统教学常面临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低、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信息技术凭借可视化、交互性、数据化等优势,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方法路径,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瓶颈。当前部分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浅层次、碎片化问题,未能实现与课程的深度整合,难以充分发挥技术育人价值。系统探索两者整合的教学模式,对完善高中数学教学体系、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意义重大,也是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内在适配逻辑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核心源于三者深度适配的内在逻辑。其一,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功能适配数学抽象知识具象化需求:面对函数图像变换、立体几何空间结构等抽象内容,几何画板、GeoGebra 等工具可将抽象关系转化为动态图形,如实时演示二次函数参数对图像的影响,降低认知难度,契合教学直观性需求。其二,交互性优势契合探究式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即时反馈、虚拟实验功能,如让学生调整数列变量观察规律,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激发思考积极性。其三,数据处理能力关联应用能力培养:利用 Excel、Python 快速处理统计数据、模拟实际问题,如分析人口数据、预测经济变化,既提升效率,又助力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结合,切实培养应用能力,充分体现数学实用价值,三者共同构成整合的核心逻辑支撑。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核心构建方向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构方向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构,需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单一目标。在知识目标上,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深度,如通过虚拟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定理的推导过程;在能力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如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处理与创新应用能力;在素养目标上,结合信息技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如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提升数据分析素养,通过交互式探究强化逻辑推理素养。重构后的目标体系更贴合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2.2 依托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创新方向
依托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需打破传统“教材+黑板”的局限。可将静态内容转化为动态资源,如把三角函数图像转化为动态演示视频,让学生直观观察周期变化规律;或结合现实场景创设情境化内容,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商场促销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计算最优折扣方案;还可整合跨学科内容,如链接物理中的运动问题,用数学软件建立运动轨迹模型,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的内容呈现形式能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 借助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互动形式优化方向
借助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互动形式优化,需丰富互动场景与方式。在课堂互动中,利用在线协作平台组织小组讨论,如学生共同编辑文档完成数学建模任务,教师实时参与指导;在课后互动中,搭建线上答疑社区,学生可随时提问,教师或同学及时解答,形成互助学习氛围;还可设计个性化互动任务,如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推送差异化练习,学生完成后获得针对性反馈。优化后的互动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高效互动,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灵活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3.1 构建“技术赋能-素养导向”的整合教学目标体系
构建“技术赋能-素养导向”的整合教学目标体系,需明确技术与素养的结合点。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再结合信息技术特点设计实现路径,如为培养数学建模素养,设定“运用编程软件建立实际问题模型”的目标;同时细化分层目标,针对基础薄弱学生,侧重技术工具的基础应用训练,针对能力较强学生,强调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探究。体系构建需确保技术服务于素养培育,避免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脱节,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3.2 设计“情境创设-探究实践”的整合教学实施流程
设计“情境创设-探究实践”的整合教学实施流程,需分步骤推进教学。第一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通过视频展示城市交通流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炼数学关系,如建立函数模型分析交通流量变化;第三步组织探究实践,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开展自主探究,如通过调整参数优化模型;第四步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梳理探究成果,深化知识理解。流程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教学实效。
3.3 完善“多元评价-动态调整”的整合教学保障机制
完善“多元评价-动态调整”的整合教学保障机制,需从评价与调整两方面发力。在评价上,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通过在线测试评估知识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在数字化平台的探究过程记录评价能力发展,借助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综合衡量学习效果;在调整上,依据评价结果动态优化教学,如针对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的薄弱环节,补充相关指导课程,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调整情境设计与探究任务难度。
四、结论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明确了两者整合的内在适配逻辑,梳理了教学目标重构、内容呈现创新、教学互动优化的核心构建方向,提出了目标体系、实施流程、保障机制的实践策略。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技术发展与教学需求,优化模式细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中数学教学,推动数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元.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5,(06):19-21.
[2]韩英波,张佳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03):27-31.
[3]楼笑笑,唐恒钧.英国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启示[J].中学数学月刊,2023,(1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