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研究

作者

佘涛

公安县闸口初级中学 434309

引言

主动参与是初中体育教学达成育人目标的关键前提,只有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合作精神,在面对挑战时提升抗挫折能力。然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明显困境: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课堂上被动完成跑跳练习,甚至回避竞技类活动。深究背后原因,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教学方法固守传统模式、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核心因素

1.1 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需求的匹配度

初中阶段学生兴趣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若教学内容长期局限于跑步、跳远等传统项目,缺少当下学生喜爱的球类对抗、趣味体能训练、新兴运动形式等元素,会造成内容与学生兴趣的脱节。部分学生因不喜欢课堂设置的项目,逐渐丧失参与动力;还有学生因内容难度与自身能力不匹配——如体能较弱者畏惧长跑,运动基础薄弱者难以跟上竞技项目节奏,进一步削弱参与意愿。

1.2 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特点的适配性

初中生处于认知快速发展时期,思维正从具象向抽象过渡,更青睐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学习方式。若体育教学仍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练习”的传统模式,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设计,会与学生认知特点不相适配。

1.3 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当前部分初中体育课堂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的问题,评价重点多集中在运动成绩是否达标,如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等,却忽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及团队贡献。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因难以取得理想成绩,常被判定为“不合格”,逐渐丧失信心;即便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能因过度关注成绩而产生心理压力,降低参与乐趣。

二、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策略

2.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融入学生兴趣导向的运动项目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需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导向,在保留基础体能训练项目的同时,增添多元化运动元素。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沟通等方式,精准掌握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类项目,以及跳绳竞赛、障碍跑、团体体能挑战赛等趣味项目纳入教学范畴;还可引入轮滑、滑板、定向越野等新兴运动形式,丰富教学内容选择。

2.2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采用情境化与个性化教学模式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需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推行情境化教学模式:如将体能练习设计成“闯关游戏”,把各类练习项目转化为闯关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突破关卡,在游戏情境中完成体能锻炼;或模拟体育赛事场景,组织班级间小型对抗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竞争性。同时,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能力学生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对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要求其掌握动作规范;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突破个人现有成绩。

2.3 完善课堂互动形式,搭建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平台

完善体育课堂互动形式需打破“教师主导”的传统模式,搭建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平台。可在课堂中设置“学生领队”环节,让学生轮流带领热身活动、组织小组任务,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开展小组合作任务,例如让小组共同设计小型体育活动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或合作完成团队体能挑战项目,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责任感。

三、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保障机制

3.1 构建师生协同的课堂管理机制

构建师生协同的课堂管理机制,需打破教师单一管控的模式,明确师生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边界。教师负责制定课堂基础规则,涵盖安全规范、活动秩序要求等核心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规则完善——通过班级讨论共同补充细节条款,让学生更易产生认同感并自觉遵守。课堂中搭建“体育委员—小组组长”分级管理体系,由学生干部协助教师组织活动、维护现场秩序,同时及时反馈同学的需求与问题。

3.2 建立分层多元的体育评价机制

建立分层多元的体育评价机制,需突破传统单一的成绩评价框架,从多维度、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价内容上,除运动成绩外,新增参与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团队协作等维度,例如记录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较以往有明显进步等;在评价标准上,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分层设定——对基础组学生,以“完成基础动作、积极投入课堂”为合格标准;对进阶组学生,以“提升运动成绩、探索创新练习方法”为评价重点;在评价主体上,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让学生深度参与评价过程,全面且客观地反映学生课堂表现,进一步增强评价的激励作用。

3.3 完善家校社联动的运动支持机制

完善家校社联动的运动支持机制,需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运动提供全方位保障。学校定期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群等渠道,向家长传递科学运动理念,同步分享学生课堂运动表现,指导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开展亲子运动,如周末跑步、跳绳、家庭球类对抗等活动;联合社区开放体育场地资源,如社区篮球场、户外健身路径等,为学生课后运动提供便捷场所;邀请社区体育爱好者、专业教练走进校园,开展运动技能指导、体育知识科普讲座等活动。

四、结论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围绕学生兴趣优化内容、结合认知特点创新方法、搭建互动平台,是提升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能让体育课堂更贴合学生需求;而师生协同管理、分层多元评价、家校社联动的保障机制,则为策略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确保提升效果长效稳定。

参考文献

[1]卢明强.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20):150-152.

[2]曲文祥.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5,(15):126-128.

[3]盛南松.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