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李楠

辽宁开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阜新

一、引言

传统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依赖人工算量与经验估算,存在效率低(平均编制周期 20-30 天)、精度差(误差率 5%-8% )、数据孤岛等痛点。随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BIM、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突破这些瓶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多知识库构建+智能算法应用”双引擎技术,可实现历史工程数据智能预测,攻克项目前期无数据可依的难题;苏州某医院项目应用 BIM 技术减少设计变更 165处,节约投资 351.22 万元。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效果评估框架。本文结合最新行业实践,探讨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与量化评估方法,为行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信息化技术在概预算编制中的核心应用

2.1 BIM 技术:三维建模与全流程闭环

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工程量自动提取与成本动态关联。厦门新机场航站区工程开发的 BIM 算量平台,基于 MVVM 架构与图数据库技术,将 CAD 图纸识别、智能建模与清单定额规范联动,解决了传统 Revit 模型文件过大(300M 以上)导致的操作卡顿问题,算量准确率提升至 98%以上。苏州医院项目中,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实时映射,通过三维校核修正工程量偏差 126 处,节约投资 327.08 万元。此外,BIM 技术支持设计-算量-造价分析全流程闭环,构件自动编码技术减少手工操作 70% ,实现概算与预算工程量自动核对。

2.2 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

大数据技术通过挖掘历史工程数据优化成本预测。广联达成本测算核算一体化解决方案整合 BIM、云计算与 AI 算法,建立覆盖设计、施工、采购的成本数据闭环,实现工程量计算自动化与风险点位精准定位,某安置房项目材料成本降低 18%> 。腾讯云智慧工地平台日均处理 TB 级数据,通过边缘计算与云端 GPU 集群协同,实现塔吊碰撞预警、进度预测等功能,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施工效率提升 22% 。中建八局 EPC 平台利用“数据积木”与“测算树模型”,输入少量参数即可快速生成目标成本测算,支持投标阶段无图估算与中标后超前策划。

2.3 AI 技术:智能化赋能与风险防控

AI 算法在算量与风险评估中展现显著优势。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赋码技术,将 BIM 模型构件自动匹配清单编码,效率提升 80% ;安全质量关联分析模型通过 Apriori 算法识别施工风险源,某地铁项目避免 3 起安全事故。慧筑云 SaaS 平台集成 AI 视频分析,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等隐患,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秒内。此外,广联达数维房建设计解决方案利用 CONCETTO 产品,基于大数据生成多套规划方案并秒级测算成本构成,方案设计周期缩短 50% 。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3.1 效率提升指标

信息化技术显著缩短概预算编制周期,其在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多个环节和项目中。厦门新机场 BIM 算量平台凭借先进的技术架构与算法,将原本需要 15 天的算量工作压缩至 3 天,核对效率更是提升了 60% ,极大地减少了人工算量的时间成本;智能算法的引入则让造价文件编制效率提升40% ,避免了传统人工编制过程中重复计算、信息核对繁琐等问题。云计算平台的弹性扩容能力也为效率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例如在混凝土浇筑高峰期,能自动调配 500 台虚拟服务器,确保数据处理响应时间控制在 1 秒以内,保障了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

3.2 成本控制指标

成本节约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核心价值,在多个实际项目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苏州医院项目借助 BIM 技术进行管线综合优化,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还增加了 5 个车位,直接节约投资 70 万元,展现了 BIM 技术在空间利用与成本控制结合上的优势;相关技术课题的落地实施,从整体上降低工程成本超 15%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成本的系统性节约。广联达平台通过多维度收支对比,能够精准定位成本风险点位,某市政道路项目利用该平台有效管控材料采购环节,使材料采购成本降低 12% ,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成本失控。

3.3 数据协同指标

信息化技术打破了传统建筑工程中的数据孤岛,促进了各环节数据的高效流通与共享。慧筑云平台通过 BIM 轻量化引擎,实现了施工模型与现场监控数据的实时映射,让项目参与方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现场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某央企在集成 ERP 系统后,工程款拨付效率提升 60% ,解决了传统拨付流程中信息传递滞后、审批繁琐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中建八局 EPC 平台建立的“数据积木”上下级关系,成功实现了设计、商务、采购数据的穿透式管理,某产业园项目借助该平台,数据一致性提升至 85% ,减少了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沟通成本和决策失误。2025 年行业报告显示,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使用率同比增长 35% ,数据复用率提升 60% 以上,这意味着更多项目能够通过数据的有效协同,提高信息利用率,推动项目管理向精细化、高效化发展。

四、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技术应用层面,虽 2025 年 BIM 渗透率已达 74.1% ,但中小企业应用率不足 40% ,技术普及率有待提升,可推广慧筑云 SaaS 模式,通过“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订阅”的弹性方案降低数字化门槛;同时,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突出,曾有建筑企业因数据泄露导致投标信息外泄损失超 200 万元,需采用 TLS1.3 加密传输、AES-256 存储加密及区块链存证技术,建立多维异构数据区块链验真机制;此外,55.7%的企业面临数字化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可借鉴广联达“BIM+AI”培训体系,联合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课程以培养专业人才。标准体系与政策支持方面,行业标准不统一,不同 BIM 平台构件分类差异导致数据映射困难,建议参考厦门新机场项目,制定基于清单定额规范的 BIM 建模标准,明确构件属性与计算规则;且政策激励不足,对比欧盟将 BIM 纳入政府采购强制标准,我国需加快《智能建造标准体系》落地,对应用 BIM 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评优加分。效果评估机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方面量化评估工具缺失,现有评估多依赖定性描述, 82% 的企业无法准确测算信息化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可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动态评估模型,如中建八局 EPC 平台的“测算树数据模型”,通过历史项目数据训练算法生成关联公式,输入相关参数即可输出预期效益值;另一方面全生命周期评估不足,当前研究多聚焦施工阶段,而运维阶段的信息化效益评估几乎空白,实际上建筑运维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60% 以上,忽视该阶段将导致评估体系片面。

五、结论

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范式。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与全流程闭环提升精度,大数据与 AI 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云计算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底座。效果评估显示,信息化技术可使工程成本降低 15%-25% ,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30% 以上。未来需加强跨技术融合(如 BIM+数字孪生)、完善行业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建筑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刘耀娥.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J].现代企业,2025,(06):24-26.

[2]杨金平.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2):88-90.

[3]胡佩琪.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策略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2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