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锦侃
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引言: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强调课程整合的重要性。然而当前教学存在明显局限:阅读活动封闭于语文课堂,缺乏学科协同;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综合育人目标。推进整本书阅读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理念,系统探索实践路径,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与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
(一)理论基础源于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理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要求教育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通过整合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儿童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综合体,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审美、科学探究乃至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例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不仅在学习语文知识,也在接触古代历史与神话传说(历史)、感受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美术、戏剧)、了解其中的自然现象与地理概念(科学、地理)。这种内容上的天然综合性,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操作空间。因此,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进行学科融合,是对核心素养理念的积极回应,是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有效途径。
(二)深化文本理解与培养综合能力
学科融合能极大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单一的分析讲解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融入绘画、表演、科学实验、音乐渲染等多学科活动,能将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机。其次,它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学生通过多学科的多元表征和深度参与,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切入文本内核,实现与文本更深层次的对话。例如,学习《草船借箭》后,通过绘制三国人物关系图(美术与逻辑)、模拟辩论诸葛亮周瑜之才(思辨训练)、制作简易箭模型(劳动与技术)等活动,学生对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和战略智慧的体会远比单纯阅读理解更为深刻。最终,这种融合模式旨在培养的是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这正是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二、整本书阅读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以主题为引领,构建融合性阅读内容体系
教师首先应深入挖掘整本书的核心主题与教育价值,以此为中心辐射连接其他学科,设计融合性的学习单元。例如,在以“成长与勇气”为主题阅读《小英雄雨来》时,可以系统规划融合内容:语文科重点品析描写雨来成长历程的关键语句和故事情节;道德与法治学科可引导学生探讨小英雄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联系现实讨论何为真正的勇气;音乐学科可以教学或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同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感受音乐中的英雄形象与情感表达;美术学科则可安排创作“我心中的小英雄”主题画作。这样,所有学科活动都围绕同一核心主题协同发力,形成一个内容丰富、指向明确的学习整体,共同深化学生对“成长与勇气”这一主题的多元理解。
(二)以任务为驱动,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项目式学习(PBL)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统领性的、源自书籍内容的驱动性问题或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组建小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协作完成。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后,可以发布项目任务:“筹办一个‘鹦鹉螺号’探索成果发布会”。各小组需要分工合作:语文组负责撰写解说词,生动介绍某一种海洋生物或惊险旅程;
科学组负责查阅资料,验证书中某种海洋现象的科学性并制作简单模型或实验演示;美术组负责绘制海底探险地图、设计发布会邀请函与海报;信息技术组可能负责制作简单的PPT 进行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是起点和知识源泉,项目任务是引擎,而各学科知识与技能则是解决问题、完成项目所必需的工具,自然且高效地实现了深度融合。
(三)以活动为整合,创设多元立体的阅读体验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将融合落到实处。这类活动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的。例如:“读·演结合”:选择故事性强的书籍如《神笔马良》,鼓励学生分组将精彩片段改编成课本剧,自编台词、自制简单道具和背景音乐,并进行表演,这融合了语文、音乐、美术与戏剧表演。“读·画结合”:阅读《稻草人》后,为学生举办“我为书中场景配插图”绘画展,或用连环画的形式勾勒故事主线,将文字意象转化为视觉艺术。“读·研结合”:阅读《昆虫记》等科普名著时,可引导学生选择书中一种昆虫,开展“我是小小法布尔”的观察研究活动,撰写观察日记(语文),并绘制昆虫形态图(美术),将文学阅读与科学探究紧密结合。
三、实施学科融合的保障机制与评价策略
(一)建立协同备课与教师发展机制是前提保障
跨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语文教师单打独斗难以完成。学校层面应积极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组织语文、美术、音乐、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共同研读一本书,协同备课,共同挖掘书中可融合的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与活动。这不仅能汇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更能促进教师自身跨学科素养的提升,打破教师的学科思维定式,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培训与成功案例学习,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与实践反思,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构建多元过程性评价体系是关键支撑
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试无法衡量学生在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中的全面收获。必须建立一套注重过程、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应贯穿于项目或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合作能力);评价其完成的实物成果,如研究报告、绘画作品、模型、表演等(实践与创造能力);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汇报展示、口头答辩来评估其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深度与思维水平(语言与思维能力)。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尤其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是对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直接检验,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进步。
结束语:整本书阅读与学科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沃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并重点从主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整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同时强调了师资协同与多元评价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学科边界,变孤立阅读为整合探究,变知识输入为素养生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了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在融合的深度、不同学段的衔接以及校本化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以推动这一模式走向成熟与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开明.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5,(04):19-21.
[2]龚静.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名师 在线(中英文),2025,11(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