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正面管教理念在初中班级德育中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张娟飞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泗门实验中学

正面管教其核心是 “不惩罚、不骄纵”,通过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自律、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念包含三大关键原则:一是尊重与平等,强调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摒弃 “教师权威” 的单向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内心感受;二是鼓励而非批评,用具体、积极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替代否定式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感;三是共同责任与合作,通过 “班级会议”“问题解决小组” 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问题讨论与决策,培养其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一、正面管教在初中班级德育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被尊重与认可,但情绪波动较大,易出现叛逆、冲动等行为,传统 “批评 — 惩罚” 式德育不仅难以纠正问题行为,还可能加剧师生矛盾。正面管教理念的应用,对初中班级德育具有重要价值:

1.契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求

正面管教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通过 “鼓励式沟通”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少叛逆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其责任感与决策能力,符合初中生 “自我实现” 的心理需求。

2.提升班级德育实效

传统德育多以 “说教” 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有限;正面管教通过 “体验式学习”(如班级会议、问题解决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学会合作,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提升德育实效。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正面管教摒弃 “命令 — 服从” 的师生关系模式,强调教师作为 “引导者” 而非 “控制者” 的角色,通过倾听、理解与合作,拉近师生距离,减少对立情绪,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正面管教理念在初中班级德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以 “共同制定规则” 替代 “单向制定班规”,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班规是班级德育的重要载体,传统班规多由教师单方面制定,学生被动遵守,易产生抵触心理。基于正面管教理念,班规制定应遵循 “共同参与” 原则:

1.全员参与规则讨论

在新学期初,教师组织 “班级规则制定会议”,引导学生围绕 “班级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违反规则该如何处理” 等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师可提出 “当同学上课说话时,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从 “批评惩罚” 转向 “提醒帮助”,最终形成 “上课说话时,同桌可轻轻提醒,若多次提醒无效,课后与该同学沟通原因” 的规则,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 “合理性” 而非 “强制性”。

2.规则可视化与动态调整

将共同制定的规则整理成 “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显眼位置,同时标注每条规则的 “制定理由”(如 “不随地扔垃圾 —— 保持教室整洁,让大家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此外,每学期中期组织一次 “班规复盘会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整不合理的规则,让班规始终符合学生需求。

(二)以 “鼓励式沟通” 替代 “批评式教育”,改善学生问题行为

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如迟到、作业拖沓、与同学冲突等)是班级德育的常见难题,正面管教主张通过 “鼓励式沟通” 替代 “批评指责”,从 “纠

正行为” 转向 “解决问题”:

1.运用 “非暴力沟通” 技巧

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避免使用 “你怎么又迟到了,太不负责任了” 这类否定式语言,而是采用 “观察 + 感受 + 需求 + 请求” 的沟通模式。例如,学生多次迟到时,教师可表述为 “最近你有三次上课迟到(观察),老师担心你会错过重要的课程内容(感受),我们都希望能按时学习(需求),接下来你可以尝试提前 10 分钟出门,需要老师帮忙调整作息吗?(请求)”。这种沟通方式避免了指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更易主动反思自身行为。

2.关注 “行为背后的原因”

正面管教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是 “内心需求未被满足” 的外在表现。例如,学生上课故意捣乱,可能是因为 “渴望被关注”;作业拖沓,可能是因为 “遇到学习困难,害怕被批评”。教师应通过 “一对一倾听” 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例如,对 “渴望关注” 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其担任 “班级图书管理员”,让其在承担责任中获得认可;对 “学习困难” 的学生,教师可组织 “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其克服困难。

(三)以 “班级会议” 替代 “教师说教”,培养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能力

班级会议是正面管教理念在班级德育中的核心实践形式,通过定期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主动讨论班级问题、分享感受、共同决策,培养其合作能力与责任感:

1.明确班级会议的主题与流程

班级会议可分为 “问题解决型会议”“情感分享型会议”“决策型会议”三类。例如,“问题解决型会议” 可围绕 “班级卫生脏乱” 展开,流程为:① 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分享 “班级卫生脏乱带来的困扰”); ② 收集解决方案(学生自由发言,提出 “每天安排值日小组”“设置卫生监督岗” 等方案); ③ 投票选择方案(全员投票确定最终方案); ④ 分配任务(学生自愿报名承担卫生任务)。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作为 “主持人” 引导讨论,不直接干预决策,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融入 “情感教育” 元素:除了解决班级问题,班级会议还可设置 “情感分享” 环节,让学生分享近期的开心事、烦心事或对同学的感谢。例如,学生可分享 “上周我生病时,小明帮我补了笔记,我很感谢他”,或 “最近我因为考试压力大,上课总走神,希望大家能提醒我”。通过情感分享,学生学会表达感恩、倾诉烦恼,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培养共情能力。

总之,在初中班级德育中应用正面管教理念,不仅能契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提升德育实效,还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樊皎.“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20.DOI:10.26981

[2]江嘉旻.正面管教理念在中职班集体积极德育管理中的应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No.100(03):76+79.

[3]李瑞源.浅谈“生本教育”与“正面管教”[J].中国新通信,2018,20(02):172.

[4]秦岩.立足实际,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广州市天河区德育工作综述[J].中国德育,2017,No.216(2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