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导读之妙享阅读之美

作者

魏兴松

政和县星溪中心小学,353600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首次将整本书阅读细化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尝试阅读—理解内容—把握主旨”的学段进阶要求,且中高考命题已融入《红楼梦》等整本书细节考查,凸显其在语文育人中的核心地位。农村小学作为义务教育关键阵地,却面临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意识淡薄、活动组织混乱,学生阅读内驱力弱、碎片化阅读突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既是落实课标要求的必然举措,也是破解农村学生阅读困境、夯实语文学习基础的现实需要。

一、精准荐书:搭建分级阅读资源体系

在新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需适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阅读能力梯度的背景下,精准荐书需以学段为横轴、学生能力为纵轴搭建分级阅读资源体系,既要依托统编教材中的推荐栏目锚定核心阅读内容,又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水平与兴趣点筛选兼具经典性与可读性的读物,同时通过梳理书籍基础信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预期,解决选书茫然问题,为后续深度阅读奠定基础[1]。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荐书设计为例,可结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该作品的节选内容,构建“教材衔接—能力适配”的推荐路径:先向学生展示教材节选片段,引导关联已读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同类冒险题材作品,激发兴趣;再提供“书籍信息导引单”,标注作者马克·吐温的创作背景、作品入选教育部阅读指导目录的依据,以及书中核心冒险情节的简要提示(如“墓地探险”“山洞求生”);同时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推荐附带插图与注释的版本,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补充马克·吐温的其他短篇儿童作品作为拓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明确阅读方向。

二、方法赋能:构建多元阅读指导路径

基于新课标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方法赋能需以“课内奠基—课外迁移”为逻辑构建多元阅读指导路径,既要在课内通过文本解析教授浏览、略读、精读等基础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阅读方式的适用场景,又要引入批注、思维导图等实用工具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应用于整本书阅读实践,实现阅读能力从片段到整体的提升。

针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可设计阶梯式阅读方法指导:初读阶段,指导学生用“略读法”快速梳理内容,要求在 30 分钟内标记出主要人物(汤姆、哈克、波莉姨妈)及关键情节节点(逃学冒险、目击杀人、寻找宝藏),并绘制简易“情节时间轴”;精读阶段,聚焦教材节选的“山洞探险”片段,教授“批注法”,引导学生在文本旁标注汤姆的心理变化(如“恐惧—镇定—勇敢”)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与冲突;课后布置“方法迁移任务”,让学生用课堂习得的批注法阅读“墓地探险”章节,记录自己对汤姆“正义感”的理解,教师通过批阅批注内容反馈指导,强化方法运用能力。

三、活动提质:创设互动共读实践场景

为破解整本书阅读中可能出现的个体阅读孤立、理解浅层化问题,活动提质需通过创设多维度互动共读实践场景,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交流,既要设计围绕文本内容的分享类活动促进思想碰撞,又要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深度代入文本,同时依托小组协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让阅读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共生过程[2]。这些场景需紧扣文本核心,兼顾趣味性与探究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核心设计互动活动:一是开展“人物争议辩论赛”,围绕“汤姆·索亚是否为‘好少年’”设定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要求结合书中具体情节(如逃学与勇敢作证)作为论据,小组内先分工梳理素材,再进行班级辩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多面性;二是组织“舞台剧创编与表演”活动,以“寻找宝藏”章节为蓝本,小组合作完成剧本改编(保留原著幽默语言风格)、角色分配(涵盖主角、旁白、村民等)、道具制作(如手绘地图、模拟宝箱),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最终进行班级展演,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台词表达还原人物性格,让学生在协作与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评价:完善阅读成效反馈机制

遵循新课标“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多元评价需打破单一教师评价模式,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多主体体系,同时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阅读计划执行、方法运用、理解深度、成果质量等多维度设计评价指标,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改进方向,保障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注重对阅读过程与能力成长的关注,实现评价与教学的协同。

针对《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过程设计多元评价方案:过程性评价中,教师通过检查“情节时间轴”“批注作业”评估学生阅读方法的运用情况,同时让学生每周填写“阅读反思单”,自评本周阅读进度、遇到的困难及收获(如“本周读懂了汤姆的冒险动机,下次想更细致分析环境描写”);同伴互评环节,在舞台剧展演后,小组内成员依据“合作参与度”“角色还原度”“台词表达”等维度相互打分,并给出具体建议(如“你饰演的汤姆很活泼,若能在‘山洞求生’时增加紧张的语气会更好”);终结性评价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续写作品(研读课任务)、舞台剧表现及阅读反思单,从“文本理解”“创意表达”“能力成长”三个维度综合评分,形成书面反馈,指出优势与改进方向,助力学生后续阅读能力提升。

结语

整本书阅读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的重要载体,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更能培养其持续阅读习惯与深度思维能力。通过精准荐书奠定阅读基础、方法赋能提升阅读能力、活动提质激发阅读兴趣、多元评价保障阅读实效的协同发力,既能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也能有效破解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困境。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化,农村小学生将在整本书阅读中感受语言魅力,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与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周华颖.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 文),2025,11(19):27-29.

[2] 王 兵 . 基 于 新 课 标 下 的 小 学 整 本 书 阅 读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J]. 当 代 教育,2025,(02):117-119.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4 年度开放课题《农村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KCA20241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