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金星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住房和城建设局 415600

引言

档案管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数据利用效率与决策支持能力。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流程繁琐、共享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为档案管理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管理模式向智能化、规范化转型。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管理流程存在结构性效率瓶颈

当前档案管理全流程仍存在显著的人工依赖问题。在收集整理环节,档案分类需人工标注关键词与密级,单份档案平均耗时 4 分钟,某央企档案中心数据显示,传统模式下 100 份档案的分类整理需耗时 6.7 小时,较信息化处理多4.2 小时;检索环节依赖纸质目录翻阅或系统简单关键词匹配,某事业单位调研显示,档案调阅平均耗时 20分钟,其中因流程衔接损耗(如跨部门审批、库房往返)占总耗时的 40% ,而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该耗时可压缩至 5 分钟内。这种"人工操作+串行流转"的模式,导致档案利用效率较数字化场景降低 75% 。

(二)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系统性断层

档案信息呈现"物理分散+逻辑割裂"的双重复合困境:纸质档案存储于实体库房,电子档案分散在各部门服务器(如财务档案存于财务系统、人事档案存于 OA 系统),形成典型的"数据烟囱"。某省属国企因财务档案与业务系统数据割裂,导致年度审计时需人工核对 2000+份凭证,耗时较信息化同步场景增加 15 个工作日;跨部门查询需通过 OA 系统发起纸质申请,平均响应周期达 3 个工作日,数据一致性维护成本较集成管理模式上升 62‰ 。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使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利用率不足 30‰ 。

(三)技术应用处于浅层次化阶段

现有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开发停留在"数字化翻版"阶段,智能辅助能力显著不足。档案数字化仅完成物理载体转换,如 OCR 技术仅用于页面扫描,未实现文字识别后的语义分析,某档案馆扫描的 10 万页历史档案中, 85% 未完成元数据提取;检索模块缺乏知识图谱支撑,输入"2022 年环保政策"时,系统无法关联"碳排放管理""污染防治"等语义相关文件,精准度不足 40‰ 。某 985 高校档案系统中, 35% 的科研档案因元数据缺失导致智能检索失败,不得不依赖人工翻查,技术投入与实际效益呈现严重的"剪刀差"。

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一)重塑档案服务生产力范式

信息化建设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将传统档案管理从"人工主导"升级为"智能驱动",实现服务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使档案录入时间缩短 50% ,智能检索效率提升 70% ,调阅时间从 20 分钟压缩至 3 分钟,这种"时间成本的几何级节约"本质上是档案服务生产力的重构。某试点单位数据显示,2024年档案利用量同比增加 40% ,但管理人力未增长,人均处理量提升 42% ,印证了信息化对档案服务"增量不增人"的效能突破。这种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行政流程优化,更通过"一次上传多端复用"机制,为利用者减少 60% 的重复操作量,将制度性成本转化为服务效能。

(二)构建穿透式数据管控体系

信息化平台通过全流程数据留痕与智能预警,实现档案管理从"事后追溯"到"事前防控"的质变。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使每一次档案操作可追溯至具体责任人,某单位应用后信息安全事件同比下降 80% ,将风险控制节点前移 90% 以上。整合多源数据构建的档案信用体系,在利用环节自动拦截敏感信息违规访问,形成"数据追溯-风险预警-权限管控"的智能治理闭环。动态监管平台设置的元数据校验、密级匹配等智能规则,将人为经验转化为算法标准,使档案数据错误率从 15% 降至 3% ,构建起精准化的数据治理环境。

(三)释放管理与服务双重价值

信息化平台通过电子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管理成本与服务成本的双向节约。对管理方而言,单份档案存储成本下降 60% ,年均节约库房租赁费用 15 万元,智能检索减少人工成本 20 万元/年;对服务对象而言,流程优化使档案利用审批周期缩短 60% ,按年度测算释放时间成本约 50 万元,这种"管理成本下降-服务效率提升"的双向价值流动,本质上是档案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信息化平台将分散的档案数据转化为组织数据资产,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价值,某科研机构据此调整研究方向,成果转化率提升 25% ,实现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

(四)推动决策科学化转型

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档案大数据中心,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治理智慧。通过分析近五年档案数据,生成热点主题趋势、利用频率等分析报表,为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某单位据此优化资源配置,使业务协同效率提升 30‰ 。开发的智能辅助工具,将档案管理员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如基于 NLP 技术的自动分类系统,准确率达 92% ,实现从"经验管理"到"智能治理"的认知升级。这种数据赋能不仅优化当下决策,更通过构建标准化档案管理体系,为组织积累可复用的知识资产,形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价值转化链条。

(五)赋能组织数字化转型

作为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程。平台采集的档案数据与业务系统数据融合后,可形成组织运营的数字孪生底座,为智慧办公、知识管理等应用提供底层支撑。某企业通过档案数据与业务流程结合,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全周期管理,使管理效率提升 40‰ 这种"档案管理-组织治理"的价值延伸,体现了信息化平台在数字时代的战略支点作用,为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治理体系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首先,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搭建"数据上链+智能合约"驱动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收集阶段通过 API 接口自动抓取业务系统数据,嵌入基于知识图谱的元数据智能标注模块,构建"文件类型-保密级别-保管期限"三维映射规则,某试点单位应用后档案录入时间从 8 分钟/份缩短至 4 分钟,效率提升 50‰ 。存储环节采用分布式对象存储与国密级 CA 证书加密,通过内容寻址技术实现"一次上传、多端哈希校验",重复存储率降低 75% ,同时支持 PB 级非结构化数据的弹性扩展。

其次,同步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检索系统,构建档案语义理解模型:通过BERT预训练模型提取文件语义特征,设置关键词权重动态调整机制(如"年度财务报告"检索时自动关联"预算审批""审计意见"等语义相关标签)。某央企应用后,复杂检索场景耗时从 20 分钟压缩至 5 分钟,查全率从 68% 提升至 98% ,实现"语义联想+跨库关联"的智能检索升级。

(二)构建标准化制度治理体系

首先,建立三级数据治理体系:顶层对接 ISO 15489 国际标准,中层制定《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底层细化 12 类操作细则(含元数据标注规范、OCR 识别质量标准等)。构建档案生命周期管理闭环,基于 RBAC 权限模型设置"创建-审核-存储-利用-销毁"全流程管控,对涉密档案启用"三员分立"机制(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数据审核员分权管理),某军工单位通过该机制使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下降 70% 。

其次,实施数据质量"双轨制"管控:技术层面开发元数据自动校验引擎,实时检测完整性(必填项缺失率)、准确性(OCR 识别错误率)、一致性(跨库数据比对);制度层面建立"月度抽样+季度审计"机制,每月抽查 10% 档案进行人工核验,某高校通过持续治理使元数据错误率从 15% 降至 3% ,数据资产可用性提升 82‰ 。

(三)构建技术赋能与人才培育双轮驱动体系

首先,构建档案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 LSTM 神经网络挖掘档案利用规律:对近五年科研档案进行主题建模,识别出"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 6 个高频研究领域,某科研院所据此调整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率提升 25%> 。开发智能辅助工具矩阵:基于 NLP技术构建行政文件分类引擎,对"通知""报告""请示"等类别自动归类,准确率达 92% ;研发文档智能摘要系统,通过 Transformer 模型生成结构化摘要,长文档阅读效率提升60% 。

其次,建立"三阶九类"培训体系:基础阶(系统操作、信息安全)、进阶层(数据治理、智能工具应用)、专家阶(算法优化、系统架构)。配套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内置档案管理虚拟仿真系统,某省档案馆通过季度轮训,使员工信息化技能达标率从 60% 提升至 95% ,其中 AI 工具操作熟练度提升 78% ,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匹配-效能转化"的人才培育闭环。

四、信息化平台实施路径与效果(一)平台实施技术架构体系

采用"云-边-端"三级分布式技术架构,构建弹性可扩展的数字化底座:核心计算资源基于政务云平台采用容器化部署,通过 Kubernetes 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调度与微服务治理;分支机构部署边缘计算节点,承担本地数据预处理、缓存加速与实时通信任务,降低中心节点负载;用户端支持 PC 端政务服务平台与移动端 APP 双端接入,通过 API 网关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数据层采用湖仓一体化架构,整合业务系统数据库(如 OA、ERP)、历史档案库(含纸质档案数字化资源)、外部接口数据(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 ETL 工具实现多源数据的清洗与标准化。应用层构建三大核心模块:电子档案管理模块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检索模块集成语义分析引擎,数据分析模块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用户层基于角色权限设计个性化界面,为档案管理员、普通用户、决策者提供差异化操作视图。

(二)应用成效量化评估

首先,流程自动化驱动效能跃迁,某试点单位应用后,档案录入时间从 10 分钟/份缩短至 5 分钟,效率提升 50% ;智能检索系统将复杂查询时间从 20 分钟压缩至 3分钟,整体处理效率提升 70‰ 。2024 年档案利用量同比增加 40% ,但管理人力维持原有编制,通过流程自动化使人均业务处理量提升 42% ,实现"增量不增人"的政务效能突破。

其次,数据互通与风险防控双提升,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档案操作日志全节点存证,任何修改均记录操作人、时间戳与变更轨迹,使跨部门数据查询响应时间<1秒,协作效率提升 60‰ 。采用国密 SM4 算法加密传输、分级存储策略(涉密档案存储于物理隔离区),结合智能合约实现"密级-权限-流程"的自动匹配,信息安全事件同比下降 80% ,未发生档案篡改事件。

最后,显性节约与隐性价值双重释放,电子化管理使纸质档案存储需求减少 60% ,年均节约库房租赁费用 15 万元;智能检索系统减少人工翻阅时间,年节约人力成本20 万元。更重要的是,流程优化使档案利用审批周期从 5 天缩短至 2 天,按年度 200次审批测算,为业务部门释放时间成本约 50 万元/年。此外,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录入工作量,年节约数据维护成本 12 万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再造,正推动管理范式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的深度变革。在技术应用层面,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融合,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管理体系。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档案自动分类与语义检索,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挖掘档案数据间的潜在关联,借助区块链确保档案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存证,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效率与数据价值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学通讯,2023(4):112-116

[2]张伟.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档案,2024(2):89-92.

[3]刘芳.基于大数据的档案管理智能化体系构建[J].档案与建设,2024(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