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王影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关键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塑造学生品德与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基于核心素养探索教学路径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乎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1.教学内容优化
1.1 结合核心素养选取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优化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素材。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关键维度,素材选取必须紧扣这些维度,确保教学内容与素养培养目标精准契合。教师要深度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需求出发,挑选兼具教育价值与认知适配性的素材。可以选取呈现国家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选取体现诚信、友善、孝亲等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的案例,引导学生涵养良好品德。选取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法治小故事,让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这些素材应摒弃抽象难懂的内容,注重生动性与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接触素材时能主动领会其中的价值导向,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筑牢内容根基。
1.2 整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内容
整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内容是教学内容优化的关键举措。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仅依靠教材易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核心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校园活动、社会现象有机融合。在讲解教材中“公共秩序”相关内容时,可关联校园内的上下楼梯秩序、食堂就餐礼仪,以及生活中的公园游览规则、公共交通乘车规范等实际场景。通过这样的整合,让教材内容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教材知识,还能学会运用教材中的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吸引力。
2.教学方法创新
2.1 运用情境教学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有效方式。情境教学法能将抽象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可通过语言描绘、道具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手段构建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素养时,可创设“邻居奶奶行动不便需要帮忙”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如何表达关心与帮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能直观感受到道德行为的意义,产生情感触动,进而主动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刻感悟,有效推动核心素养的内化。
2.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分组,确保每组学生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明确的合作任务,任务需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素养开展讨论与实践。在学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时,可布置“设计校园环保小方案”的合作任务,让小组内成员分工收集环保知识、调查校园内的环境问题、制定具体的环保行动措施。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想法、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掌握环保知识,还能提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素养的综合提升。
3.教学评价完善
3.1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如仅通过考试检测知识掌握程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多元化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主体开展评价工作。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涵盖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法治观念形成、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方面。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应纳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格局。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学通过互评发现彼此的优点与待改进之处。家长通过日常观察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行为表现。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全面依据。
3.2 注重过程性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评价完善的重要原则。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变化,而不只是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通过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通过情境体验中的反应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思考问题,是否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上取得进步。即使学生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只要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及时指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3.3 强化评价反馈与改进
强化评价反馈与改进是发挥教学评价作用的关键环节。评价结果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评价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要以亲切、具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要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现状和努力目标。针对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恰当、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果评价显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可优化教学素材,采用更生动的案例讲解,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法治知识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改进计划。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与教学改进,不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是一项长期且意义深远的工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能让课堂更具活力与实效。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路径,定能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谢环.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J].天津教育,2022,(18):168-170.
[2]楚德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研究[N].科学导报,2022-06-10(B02).
[3]钟萍萍.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