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王影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情境创设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然而,当前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1.情境创设的原则
1.1 贴合学生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需要不断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创设需以贴合学生认知为首要原则。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思维多依赖具体形象事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若情境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难以主动参与其中。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日常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比如围绕校园里的课堂学习、同学间的相处,家庭中的日常互动、家务劳动等内容设计情境。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让学生快速产生代入感,清晰感受到情境与自身的联系。学生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去理解情境背景,可直接将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知识上,进而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1.2 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必须充分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紧密围绕学科的育人目标进行设计。该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基本的公民素养。因此,情境设计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有趣,更要融入学科的关键元素。在情境中需要设置与道德判断、法治规范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接触道德标准和法律常识。例如在开展“遵守规则”相关教学时,创设的情境应包含规则制定的缘由、违反规则可能产生的后果等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情境能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治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遵守规则。通过情境体验,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学科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避免因情境脱离学科目标而导致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切实发挥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育人作用。
2.情境创设的方法
2.1 生活情境引入
生活情境引入是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准备中,要留意观察学生的生活,收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事件,并将这些素材转化为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致描述生活场景,也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还原生活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情境。比如在教学“关爱他人”这一内容时,引入学生帮助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这样的情境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不是脱离生活的理论,而是存在于日常点滴之中。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也能从情境中发现自身在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不足。
2.2 问题情境引导
问题情境引导通过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推动教学活动向深度开展。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并将问题巧妙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这些问题需要能够促使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展开分析,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例如在进行“保护环境”教学时,创设“社区里垃圾随意堆放”的情境,并提出“这样的行为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改变这种情况”等问题。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创设的保障
3.1 教师素养提升
教师素养是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保障。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情境创设的方向,确保创设的情境与教学需求相契合。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情境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素材和呈现方式,设计出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在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分析情境内容,合理把控课堂节奏,妥善应对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出现的各种反应。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累情境创设的经验,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3.2 教学资源整合
小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活动情境创设中的素养渗透要把握小学生思想认识和社会环境变化,保证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活动,并能其中做主动的表达,与自身做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营造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对话和动作再现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学资源整合为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持,避免情境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的问题。教师要全面挖掘各类可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的案例、活动设计里提取可用于情境创设的内容。主动收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社会热点事件等生活资源,不断丰富情境素材库。合理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情境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增强情境的感染力。对收集到的各类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优化,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3.3 教学评价优化
教学评价优化能为情境创设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保障情境教学持续有效开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道德认知的提升情况以及行为表现的变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全面了解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评价及时发现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等。根据评价结果对情境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情境创设策略。让情境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学目标,持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运用有效策略,遵循原则、采用恰当方法并做好保障工作,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还能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国平.浅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2):182-184.
[2]刘影.创设“真实情境”,远离“教育孤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2,(29):28-29+34.
[3]梁雯.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