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慧高速大数据驱动的交通态势预测模型研究

作者

田龙 张鑫

陕西交通电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710065

引言

智慧高速管理正加速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动态管控转型。交通态势预测作为其核心环节,依托车载终端、雷达、摄像头、ETC 等设备采集车速、车流量、气象等多源数据,形成时空结构化信息,用于提前识别拥堵、事故等风险。传统 ARIMA、SVM 等方法已应用于预测中,但难以刻画交通网络的复杂时空特性。近年来,图神经网络(G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模型因其优越的时空建模能力,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拟构建融合图结构与时序机制的预测模型,提升智慧高速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与部署可行性。

一、交通数据采集机制与特征工程

智慧高速交通态势预测模型的第一步是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与特征构造。高速路网中的核心数据源包括车载 GPS/OBU 终端上传的行驶速度与车头间距、路侧雷达与视频检测器采集的车道速度与流量、ETC 系统的入口出口车辆统计、以及气象站点提供的路段气候信息如温度、湿度、路面状态等。这些多源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上传至中央平台。特征工程部分需充分提炼交通状态信息与环境数据,构造历史时段车速均值、流量变化特征、车道负荷比、周边事件标志(如施工、天气突变)等多维输入。时空图结构通过将路段节点视为图节点、相邻路段连接为边构建交通网络图,并结合时间序列维度构造图时序数据,从而为后续图神经网络建模提供基础数据结构。此外,还可提取周期性特征(如时间段、周末/节假日标签)与突发事件标志(如事故报警信号)作为影响态势的附加输入,提高模型对异常状态的响应能力。

二、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时空交通态势预测模型构建

考虑到交通网络固有的空间依赖结构和时间动态变化,本研究采用图神经网络结合时序模块构建交通态势预测模型。模型以交通网络图为基础构建时空嵌入层,通过时空卷积或图卷积捕获节点之间的空间影响,通过 LSTM 或时序卷积捕获节点自身的历史时序依赖,从而实现短时未来交通状态的预测。模型训练采用历史多时段输入对应未来多个时段输出的方式进行多步预测,并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等指标评估性能。在实际测试中,对比基础时间序列模型(ARIMA)、常规模型(随机森林)与纯 LSTM 模型,本研究所述时空图模型在预测未来 15 至 30分钟车速和流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模型,其中 15 分钟预测误差降低约 20% 以上。此外,该模型对异常状态(如事故后车速骤降或拥堵扩散)的识别敏感度明显提高,能够在事故发生后 2 至 3 分钟内反映出车速趋势突变,具备较强的响应能力。

三、异常事件检测与实时预警机制设计

交通态势预测模型作为基础,还须与异常检测模块联合,实现交通状态突变的及时预警。异常检测模块通过与预测值比对监测实时状态偏差,当实际车速或流量与预测值偏差超过设定阈值时,即触发异常告警事件。结合历史交通模式与事件标签库,可以初步分类事件类型(拥堵、事故、管制等),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交通指挥中心与高速运营控制系统。通过在模型训练中增加异常样本训练,可以提高对罕见事件的识别率。系统在实际测试中对多起突发交通事故与施工拥堵场景均能在事故发生后 3分钟内触发准确预警,减少实际延迟与误报数量,为管理部门赢得了宝贵的响应时间。并且通过与交通诱导系统联动,可在高速电子屏、手机 App、广播系统同步发布预警信息,指引车辆改道或减速行驶,从而有效缓解拥堵并提升行车安全。

四、模型部署架构与工程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智慧高速交通态势预测功能的落地,模型部署需结合边缘计算、大数据平台与实时流处理系统的架构。在路侧安装边缘节点用于初步处理视频与传感器数据,实现本地分析与异常检测,从而降低中央处理压力与传输延迟。中心端部署大数据平台用于模型训练和历史数据管理,通过 Spark、Flink 等实时流处理框架实现实时状态更新与预测服务。同时部署决策支持系统,将预测结果与交通指挥平台对接,实现报警通知、交通信号联动、应急资源调度等后续动作。工程实施中重点关注数据隐私安全、防护措施、模型升级机制及多模型并行部署的可行性。此外,为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需建立在线模型监控与周期校准机制,通过持续评估模型性能、自动训练与替换提升预测精度的鲁棒性。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智慧高速交通态势预测模型在短时预测与异常识别方面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仍面临模型泛化、少样本异常场景训练、突发事件类型识别能力、跨区域迁移适用性等挑战。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一是丰富多模数据输入,如实时视频图像、车载雷达点云、气象雷达与社会事件数据,实现更全面的态势感知;二是研发增强学习与元学习技术,使模型能够在新高速路网或突发场景下快速适配;三是构建全国或区域级交通预测协同平台,实现跨区域交通态势预测与资源统一调度;四是探索预测模型与交通仿真平台对接,将预测结果用于交通流量控制、收费策略调整与紧急调度模拟中,实现主动管理。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协同进化,智慧高速系统将逐步从被动响应模式转向主动感知与决策模式,为未来智能交通、自动驾驶与城市交通系统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构建智慧高速交通态势预测模型,是实现高速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管理的重要路径。本文系统介绍了数据采集与特征设计、时空模型构建、异常检测机制、工程架构部署与响应机制等关键环节,并通过实验案例验证了模型在短时预测与异常响应方面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未来应继续加强多模感知技术融合、模型自适应能力研发、跨区域协同调度平台建设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整体集成,以推动智慧高速交通从数据感知走向主动决策,实现交通状态的预测指导、资源优化与安全保障,为智能交通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燕,陈思远,江守浩.大数据背景下智慧交通规划建设路径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4,45(12):48-51.

[2] 马 豪 杰 .A 市 智 慧 交 通 管 理 问 题 与 对 策 研 究 [D].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学,2024.DOI:10.27409/d.cnki.gxbnu.2024.002994.

[3] 梁熙明,朱嘉奇,肖智.智慧交通可感可知规模应用加速落地[N].中国交通报,2024-10-22(009).DOI:10.28099/n.cnki.ncjtb.2024.002228.

[4] 王依卿.J 市智慧交通项目技术风险识别与应对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24.DOI:10.27200/d.cnki.gkmlu.2024.00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