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年:中国近代史的“双重深渊”与现代化转型的起点
邬日戈
包头师范学校 014010
1901 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签订了辛丑条约,同时也是在这一年清末新政的启动埋下了现代化转型的种子。本文将分析殖民体系的全面建立,制度溃败的集中爆发以及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和突破,揭示1901 年在中国近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双重历史逻辑,希望能得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歧视。
一、“双重深渊”:殖民压迫与制度溃败的交织
(一)殖民体系的全面确立:《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
在 1901 年 9 月份,清政府和英法德美日等 11 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苛刻,远超此前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也正是因为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殖民体系的全面确立,条约中规定了中国要赔偿4.5 亿两白银,本息合计为9.8 亿两,也就相当于清政府12 年的财政收入,从此也就进入了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历史景象。同时,在条约当中,对于今世的条款也意味着中国的国防主权进一步丧失,各国获准了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12处战略要地驻军,并且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了使馆界,并由外国军队守卫,且中国人不得入内。除此之外,在辛丑条约当中还明确规定,清政府要拆毁大沽炮台以及友爱京师治海通道之各炮台,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完全丧失了军事防御的能力。此时的中国,从形式到内容都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而清政府也从此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二)制度溃败的集中爆发:清末新政的矛盾与困境
面对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1901 年启动了新政,希望能够通过新政改革来挽救统治的危机。但是,新政的推行陷入了自救和自毁的悖论,加速了制度的瓦解。
1.军事改革:新军编制与权力结构的异化
静默听证的核心举措之一就是进行编练新军。在这一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各省将原有的绿营房勇改编为常备军、续备军,仿照德日陆军制度制定《新定营制饷章》。到了191 一年,全国共编练新军36 万人,但是现代化的新军改革引发了权力结构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新军采用西方军事训练体系,在当时士兵的月收入是农民年收入的 1.5 倍,而另外一方面,汉族将领掌握了 89% 的新军兵权,也就形成了权力的失衡,直接导致新军从镇压工具异化为革命武装,所以,在1907 年安庆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这印证了马克思提出的军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可能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
2. 政治改革:立宪骗局与统治合法性的丧失
清末新政的重要改革内容是政治改革。在1905 年时,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来就颁布了《预备仿行宪政宣言》,承诺“九年为期,逐步立宪”。但是在1908 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诠释了假立宪、真专制,也就引发了立宪派强烈不满。
3. 经济改革:官僚资本垄断与民族工业的困境
清末新政还推行实业救国的政策。在1903 年设立了商部,并且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进行投厂建设,比如奖励公司章程以及商旅等法律法规。在 1904 年到 1911 年短短七年,全国新增民族资本企业 285 家,资本总额达到了一点二亿元。但是,官僚资本垄断是比较严重的,官督商办的模式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二、转型的萌芽:现代化因素的积累与突破
清末新政虽未挽救清王朝,但推动的现代化改革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一)军事现代化:新军编制与战术革新
清末军事的改革引入了西方军事体系和相关的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军队现代化的转型。如在1904 年确立了常备军续,备军以及后备军的三级体系,取代了八旗绿营士兵制。在1906 年又抄袭采用散兵线战术,取代了方阵冲锋,这些改革都使中国军队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为民国时期国防军的建设提供了人才和制度的基础。
(二)教育革新:新式学堂与留学运动
在清末时期,教育改革也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一部分。在1901 年,清政府规定,要将各省书院设立为学堂,所以在1909 年全国新式学堂达到了5.2 万所,学生有156 万人,也是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并且在这一时期,留学运动蓬勃发展,日本留学生从 200 人增至了一点 5 万人,美国留学生从60 人增至500 人,教育的革新,培养的是现代化的人才,主要为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和教育的基础。
(三)思想启蒙: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
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论主导,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引入“物竞天择”理论冲击儒家伦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融合西方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高呼德先生和赛先生彻底否定了封建礼教。
三、历史启示:现代化转型的必然性与曲折性
1901 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现代化转型具有双重属性,其中一方面,殖民压迫和制度溃败迫使中国必须要变革。另外一方面,传统政权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现代化需求的矛盾也就使得改革充满了曲折。当然,这一历史进程对中国当代的建设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1.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晚清时期,中国因殖民压迫丧失主权,导致改革成果被列强掠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抗美援朝、收回海关主权等举措巩固独立地位,为“一五计划”与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历史证明,没有民族独立,现代化只能是“依附性发展”。
2.制度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只学技术、不改制度”,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为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制度创新的延续。
3.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动力
从新文化运动到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解放始终推动中国突破传统束缚。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四个自信”,既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持现代化方向的正确性。
结语
在1901 年,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既面临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同时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充分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并不是温和的渐进过程,而是在危机和变革的张力中逐渐识破的突破,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吸取历史的智慧,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