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物联网的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作者

张玉超

身份证号:3729011987****8014

一、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对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如何将其有效融合到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成为研究热点。物联网具备全面感知、智能决策与远程执行等能力,有望从根本上革新电力系统的管理模式,提升整体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现状与挑战

2.1 传统电力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局限

传统电力工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结构,通过变电站、SCADA 系统和远程终端完成对电力设备的监控与操作。这些系统虽能完成基本监控功能,但普遍存在响应速度慢、信息传输延迟高、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且依赖人工定期维护与检查,增加了运维成本与误操作风险。此外,在面对突发故障或自然灾害时,传统系统缺乏智能判断能力,难以及时调整运行状态,制约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 当前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升需求

随着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及新能源并网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对自动化控制的实时性和智能性提出更高要求。现代电力系统需要具备多源数据融合、异常快速响应、远程运维等能力,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的转变。因此,亟需引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控制系统进行升级,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和稳定的电力自动化控制架构。

2.3 电力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部分电网企业已开始尝试将物联网应用于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无人值守变电站建设等领域。例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实现变压器温度、电流、电压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并通过 4G/5G 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处理。这些尝试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系统集成度不高、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限制了物联网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

三、基于物联网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与分层模型

基于物联网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数据采集与设备识别,部署大量智能传感器、RFID 标签、摄像头等硬件设施;网络层承担数据传输与协议转换,常用通信方式包括NB-IoT、5G、LoRa 等;应用层则聚焦于数据处理与决策控制,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系统运行优化与远程调控。这种分层设计结构清晰、可扩展性强,有助于不同厂商设备的集成与协同运行。

3.2 核心技术要素与实现机制

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云平台、数据加密与安全认证等。无线通信保障数据高效传输;传感器网络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边缘计算可在本地快速完成初步数据处理,减少数据延迟与带宽压力;云平台承担数据存储与集中分析任务;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则确保整个系统的网络安全性。通过多技术融合,可实现电力系统从设备监控、负荷预测到异常报警的全过程自动化控制。

3.3 人机交互与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为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与管理效率,设计一个直观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尤为关键。通过Web 端或移动 App,运维人员可以远程查看设备运行状态、获取告警信息、下发控制指令。此外,系统应支持多角色权限分级管理,确保不同岗位人员按照职责范围操作系统,防止误操作造成不良后果。采用图形化数据展示和可视化分析手段,也能帮助管理者更清晰掌握电力

系统运行趋势与风险点。

四、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策略

4.1 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优化

在电力系统中,实时数据的质量与处理速度直接影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效率与准确性。为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应在关键节点部署边缘计算模块,通过对采集到的电流、电压、温升等参数进行本地处理,实现初步分析与筛选。相比传统全部上传至云平台再处理的方式,边缘计算可极大降低传输负担,缩短响应时间,尤其适用于对延迟敏感的控制任务。同时,优化传感器部署密度与位置,采用多模融合技术如视觉、温度、震动联合感知,提升数据精度与冗余校验能力,确保关键设备状态全面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边缘 AI 推理引擎,实现就地智能识别异常状态并联动控制系统做出反应,从而提升系统的鲁棒性与主动控制能力。

4.2 通信网络可靠性与容错机制优化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通信网络的持续连接与数据准确传递。针对可能存在的通信中断或网络攻击等情况,必须构建多层次冗余通信机制。可通过双链路或多链路通信方式确保主用链路故障时,备用链路可自动切换保障通信不中断。同时,引入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和自愈路由算法,使系统具备动态调整路由路径的能力,应对突发网络拓扑变化。在地理环境复杂、信号覆盖不良的地区,如山区、海岛或工矿企业,则可部署自组织网(Mesh 网络)或卫星通信,实现广域覆盖。此外,系统还需配备通信质量实时监控功能,对带宽、延迟、丢包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预测,提前预警通信异常,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可控性与恢复能力,保障电力控制指令的可靠传达。

4.3 基于AI 的数据分析与故障预测优化

随着感知数据的持续积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深度分析已成为提升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电力设备健康评估模型,结合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可有效提取数据特征,实现对故障的提前预警。例如,利用 LSTM 神经网络处理变压器历史运行数据,识别出温度升高趋势,预测其可能的绝缘老化或负载异常问题。再如,通过聚类算法自动识别高压线路中的异常电流波形,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接地或短路隐患。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模型需持续迭代训练,并结合专家经验进行特征标注。此外,AI 分析结果应直接对接自动化控制模块,实现对负载调整、线路切换等策略的智能联动,从而减少人为干预,提高电力系统的自治运行能力和整体经济性。

五、结论

本文围绕基于物联网的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展开深入研究,从传统系统的不足出发,分析了物联网引入后的系统架构设计、关键技术实现与优化策略。通过构建以感知、网络和应用三层为主的分层系统架构,结合边缘计算、AI 分析与安全通信等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智能化、远程化与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刘琦,郭胜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工程数据识别技术[J].电气时代2024,(10):39-42.

[2]黄紫英.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力施工现场管控系统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08):62-64+68.

[3]谢佩云.基于电力物联网下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创新[J].黑龙江档案,2021,(0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