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铁时代要素配置重构与城市能级演化的互动机制研究

作者

李小兵 何炳全 何洪锋 蒲贝 夏紫越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巴中市经济开发区安康路3号 636000

引言

高铁已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巴中此前受交通制约,要素流动不畅、城市能级提升缓慢。随着巴中进入高铁时代,其要素配置(土地、资本等)与城市能级(经济、公共服务等)将迎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探究高铁对二者的影响,成为破解巴中发展瓶颈、助力其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课题。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中,“高铁时代”是以高速铁路为关键区域联系纽带,能显著缩短时空距离、重塑人流等要素流动格局并影响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阶段,对巴中而言是突破交通瓶颈、融入更大经济圈的契机;“要素配置”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组合与利用,其合理性关乎资源效率,影响巴中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能级”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与区域影响力的指标,涵盖经济活力、交通功能等,决定巴中区域竞争地位与要素集聚辐射能力。理论基础方面,交通经济带理论认为高效交通干线可带动沿线形成经济集聚带,为高铁推动巴中要素流动与产业布局提供支撑;要素禀赋理论则指导巴中借高铁引入稀缺要素、输出优势资源,助力要素配置优化与城市能级提升。

2 高铁时代要素配置重构的表现与机制

2.1 巴中要素配置现状分析(高铁开通前)

高铁开通前,巴中受交通条件制约,要素配置存在明显短板且效率偏低。从要素流动来看,因缺乏高效对外交通通道,巴中与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联系松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入受阻,外地企业因物流成本高、交通不便对投资持观望态度,资本引入不足,同时本地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要素质量难以提升。在土地利用上,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分散,缺乏核心集聚区域,土地多集中于传统老城区,新兴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因交通配套不足发展缓慢,土地利用以低效率传统农业用地和零散工业用地为主,结构不合理。产业与要素匹配方面,巴中产业以农业和传统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低,受技术、资本等要素匮乏影响,本地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高附加值发展,要素与产业匹配度低,无法支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高铁对巴中要素配置重构的影响表现

高铁开通为巴中要素配置带来显著重构,在要素流动与集聚上,其大幅缩短了巴中与成都、重庆等经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效率显著提升,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商务人士涌入以带动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还促使外地企业因交通改善与成本优势选择投资巴中,增加资本要素流入,同时推动周边区域劳动力向巴中主城区集聚,改变要素集聚方向。土地利用方面,高铁推动巴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围绕高铁站点形成新的发展核心区,加速城市化进程,原本分散的土地资源向经济核心区集中,新兴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因交通配套完善得以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产业与要素匹配上,高铁加强了巴中与成渝地区的经济联系,助力其引入稀缺的技术、高端人才等要素,推动本地产业从农业、传统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使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高附加值发展,提升要素与产业的匹配度,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3 高铁驱动要素配置重构的内在机制

高铁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强化区域联系,从多维度驱动巴中要素配置重构。一方面,依托高效交通网络,打破巴中此前的地理阻隔,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成本,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向巴中集聚,如外地资本因交通改善涌入、周边劳动力向主城区集中,为要素重新组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铁提升巴中交通枢纽地位,推动城市功能定位调整,进而引导要素向优势领域倾斜:围绕高铁站点规划经济核心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借助与成渝地区的紧密联系,引入技术、高端人才等稀缺要素,匹配本地旅游、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实现要素与产业的高效结合,推动要素配置从分散低效向集中优化转变。

3 高铁时代城市能级演化的特征与路径

3.1 巴中城市能级现状评估(高铁开通前)

高铁开通前,巴中受交通瓶颈制约,城市能级在区域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层面,产业以农业和传统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低,GDP 增长动力不足,与成渝等经济中心城市的差距明显,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辐射力。交通枢纽功能上,缺乏高效对外通道,与周边城市联系松散,无法承担区域交通节点角色,人流、物流周转效率低。公共服务方面,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中于主城区,周边县区资源匮乏,服务辐射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全域居民需求,人口吸引力弱。整体来看,此前巴中在经济活力、交通功能、公共服务等核心维度均存在短板,城市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在川东北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3.2 高铁对巴中城市能级演化的影响特征

高铁开通为巴中城市能级演化注入关键动力,呈现多维度提升特征。经济活力层面,高铁缩短与成渝等经济中心的时空距离,带动旅游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增长,吸引投资与产业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从传统向多元转型,GDP 增长与就业率提升显著,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交通枢纽功能层面,高铁使巴中成为区域交通网络重要节点,人流、物流周转效率大幅提高,强化其连接川东北与成渝地区的枢纽地位,突破此前交通瓶颈。公共服务与人口吸引力层面,高铁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巴中流动,同时便捷交通吸引周边区域人口迁入,推动城市人口密度合理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随人口变化优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与区域影响力,推动城市能级向更高层级演化。

3.3 高铁推动巴中城市能级演化的路径

高铁主要通过三大路径推动巴中城市能级演化。其一,以交通枢纽功能升级为基础,依托高铁构建高效交通网络,强化巴中与成渝地区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使其从交通末梢转变为区域节点,提升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为城市能级提升奠定交通支撑。其二,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借助高铁带来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推动本地农业、传统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特色旅游业转型,提高经济附加值与活力,增强城市经济能级。其三,以公共服务与城市治理升级为保障,结合高铁带来的人口流动需求,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提升人口吸引力与公共服务能级,最终实现城市综合能级的系统性提升。

4 高铁时代要素配置重构与城市能级演化的互动机制

4.1 要素配置重构对城市能级演化的驱动作用

高铁推动的巴中要素配置重构,从经济、空间、公共服务等维度深度驱动城市能级演化。在经济要素配置上,资本要素因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与成本优势加速流入,带动旅游、商业、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从农业、传统重工业向多元高效转型,GDP 增长与就业率提升显著,直接增强城市经济活力与辐射能力,夯实经济能级基础。土地要素配置优化方面,围绕高铁站点形成的经济核心区,促使土地利用从分散的传统农业用地、零散工业用地,向集中高效的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转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空间承载能级。劳动力与公共服务要素配置调整中,周边劳动力向主城区集聚与本地高素质人才留存,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而公共服务设施随人口分布优化布局,改善教育、医疗资源覆盖,提升人口吸引力与公共服务水平,最终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巴中城市能级向更高层级跨越。

4.2 城市能级演化对要素配置重构的反馈作用

巴中城市能级在高铁推动下的演化,会反向对要素配置重构产生显著反馈作用,进一步优化要素流动与布局逻辑。从经济能级提升来看,随着城市经济活力增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对高质量要素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一方面会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及高端人才向巴中集聚,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因城市产业配套完善、市场潜力扩大而入驻,高技能人才因就业机会增多、发展空间广阔而流入,推动要素配置向更高质量层级升级;另一方面,经济能级提升也会促使本地低效要素(如闲置土地、传统劳动力)加速迭代,促使其向高效领域转移,实现要素“腾笼换鸟”。在公共服务与交通能级提升层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交通枢纽功能强化后,会形成更强的要素集聚磁场,不仅能吸引周边区域的人口、消费等要素向巴中集中,还能引导要素向公共服务优质区、交通便捷区集中,例如商业资源向高铁站点周边及公共服务核心区布局,土地要素向高价值用途倾斜。同时,城市能级提升带来的区域影响力扩大,会让巴中在区域要素分配中的话语权增强,更易获取稀缺要素,从而反向推动要素配置重构朝着更高效、更适配城市发展需求的方向迈进。

4.3 要素配置与城市能级互动模型构建与验证

结合巴中高铁时代发展实际,以“高铁驱动”为核心变量,构建要素配置重构与城市能级演化的双向互动模型。模型将要素配置拆解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子系统,城市能级划分为经济活力、交通枢纽功能、公共服务水平、人口吸引力等维度,通过设定“要素流动效率-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功能优化-能级维度提升”的传导路径,明确二者互动逻辑:高铁先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与内部重组,要素配置重构驱动城市各能级维度提升,而城市能级演化又反向催生更高质量的要素需求,引导要素进一步优化布局。验证环节依托巴中市高铁开通前后的实证数据,一方面收集高铁开通前(2020-2022 年)土地利用、GDP、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等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采集高铁开通初期(2023-2024 年)对应指标变化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要素配置指标(如土地集约利用率、资本流入增速)与城市能级指标(如经济辐射范围、公共服务覆盖半径)的联动变化趋势,验证模型中“要素配置重构→城市能级提升→要素再优化”的互动关系成立,同时结合巴中市政府规划文件、企业投资案例及居民调研数据,补充验证模型对实际发展的适配性,确保模型能精准反映二者在高铁时代下的互动规律,为巴中后续发展提供理论工具。

结语

本研究围绕高铁时代巴中要素配置重构与城市能级演化展开,明确二者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撑,剖析高铁开通前后巴中要素配置短板与城市能级弱势,梳理高铁对要素配置重构的影响表现、内在机制及对城市能级演化的特征与路径,构建并验证二者互动模型。研究成果可指导巴中优化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完善,助力其借高铁机遇提升城市综合能级,融入区域发展格局,也为同类城市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倪越.产业结构视角下高铁经济效应的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25.

[2]姚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如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与经济,2025,(03):1-12+8 4.

[3]严娜,程名望,林善浪.高速铁路与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基于政策性诱导集聚的调 节效应研究[J].财贸研究,2025,36(03):21-35+52.

[4]谷雨.高铁网络节点优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24.

[5]李响.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23.

课题名称:巴中进入高铁时代对城市能级和要素配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