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的风险管理及安全应用
卢明媛 蒋争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
摘要: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活动持续深入进行,大众逐渐意识到,药品在带来期望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者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于药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公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药品的风险控制始终是各国政府监管工作的重点领域。此次研究综述分析中药应用的风险管理及安全应用。
关键词:中药应用;风险管理;安全应用
鉴于化学药品的副作用较为显著且成分透明,目前药品安全风险主要聚焦于化学药品领域。尽管中草药同样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相对较少,普遍认为中草药在临床使用中较为安全,因此对中草药的风险管理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品的广泛应用和范围拓展,不断有关于中草药使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出现,尤其是中草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更为突出。为了保障中草药的安全使用,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将从中药材、中成药以及中草药注射剂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中草药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实施可能性,并就如何确保中草药安全使用提出一系列措施建议。
一、药品的风险及风险管理
风险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可能带来损失的性质,二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换言之,在当前状况下,预测损失性结果何时出现是困难的,同样对损失的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也充满挑战。任何药物的使用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体现在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部分患者可能会遭遇不良反应(简称ADR),这些反应有时甚至可能严重到威胁生命,导致伤害或残疾[1]。因此,每一次医生开出处方并决定用药时,实际上都是在进行一次效益与风险的权衡。制定用药策略时,应优先考虑效益与风险的最优比例,即确保安全性最大化且副作用风险最低的方案[2]。显然,针对不同的疾病适应症,药品的性价比会有所差异。风险控制(risk control)涉及运用多学科的手段来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价,进而实施有效的风险减缓措施。针对药物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药物安全监测(pharmacovigilance)的手段以及必要的干涉手段,迅速且精确地捕捉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征兆,并将预防ADR的知识与措施高效地传递给临床用药人员,以减少患者受到的伤害[3]。
二、中药材的风险管理
(一)中药材的品种
传统中医药中,同名不同实或同实不同名的情况历史悠久,这往往导致临床用药的困惑。举例来说,九节菖蒲与石菖蒲,九节菖蒲源自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部分,具备药用价值,其特性为辛香温煦,能通窍、消痰、宁心;而石菖蒲则是天南星科植物,其干燥根茎被用于药疗,味道苦辛,属性温和,有通窍、散痰、燥湿、调和脾胃的功效。尽管这两种药材都能起到通窍和散痰、强健脾胃的作用,但九节菖蒲更偏重于调和脾胃、祛除湿气,石菖蒲则在通窍散痰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若在临床中将这两种药材混淆使用,由于它们所含活性成分的量有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4]。
(二)中药材的质量
传统中医学中,药材的品质与产地紧密相连,不同地域所产的同种药材,其疗效和品质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当代,人工栽培的中草药已经取代了大量的野生品种,这种转变使得药材的药性相较于传统野生品种出现了不小的差异。例如,野生状态下的人参性味平和,然而在人工培植的过程中,若过量施用肥料,则人工种植的人参药性可能会偏向温热,甚至转变为热性[5]。
三、中成药的风险管理
(一)制备工艺、剂型和标准
现阶段,中草药成品的提炼技术普遍融合了水煮与醇沉两种方法,而传统汤剂的制作则主要依赖于水煮法。虽然在中草药提炼过程中使用水、醇以及不同酸碱度的溶剂有助于活性成分的析出,有助于提升关键成分的含量,但这种做法有时会对中草药成品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制药领域的发展和新药研发的推进,市场上涌现出了多种新型中药制剂,如滴丸、缓释和控释片、膜剂、软胶囊、微囊、栓剂、气雾剂以及靶向药物等[6]。这些新型制剂改变了传统中药起效慢、服用不便的固有印象,显著增强了治疗效果。然而,疗效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这些快速起效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可能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目前,大部分中草药成品的品质监管依赖于指标成分的检测,但指标成分与实际疗效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尽管目前尚无更佳解决方案,这成为了中草药质量控制的一个难题。在比较各类中药提炼工艺和质量监管标准对药效的影响时,应强调传统中药应保持其经典工艺的特色,而现代中药则需追求精准的量化标准。
科学依据。
(二)中西药的联周
在当今中西医学相结合的趋势下,医疗实践中频繁可见中西药物共同应用的情形;然而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持。合并使用中西药物,其积极效果在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然而这种用药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用药的难度,可能会引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疗效降低、副作用及毒性反应的出现;例如含有鞣质的中药如七厘散、肠发槐角丸等,会使得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强心甙、维生素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药的风险防控,必须对中药的制造过程实施严格监管,以保障中药的品质:明晰中药的服用方法和剂量,及其毒性的界限;根据病症差异施治,量身定制个人用药计划,科学用药;实施安全用药的监控与预警技术项目,不断完善药品上市后的技术监管体系;推动安全用药的技术项目,强化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使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鹏超. 中药熏洗技术在普外科的应用与风险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164-166.
[2] 王乾,田侃. 中药制剂备案制度的风险归因、辨识与防控管理研究[J]. 中国药物评价,2023,40(2):182-187.
[3] 安娜,吕佳康,韩玲. 中药安全性认识和中药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策略[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1,35(2):90-95.
[4] 王东平.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23,20(17):9-11,20.
[5] 李瑞英. 中药房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375.
[6] 宋海波,沈传勇. 中药安全用药与风险防控的探索及实践——以何首乌为例的安全风险管理[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12):12-18.
作者简介:卢明媛(1988年1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遂宁,职称:主管中药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研究方向:中药学,省市:重庆市长寿区,邮编:401220
作者简介:蒋争(1993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广安,职称:主管中药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省市:重庆市长寿区,邮编:4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