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小学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张宇
四川省资中县太平镇中心学校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小学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其一,提供丰富教育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为小学道德教育带来海量资源,VR、AR 等技术能创建逼真道德情境,增强学生道德体验与判断能力。例如,用VR 模拟公共场所老人摔倒场景,让学生思考是否帮扶,培养其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其二,促进个性化学习。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个性化道德学习方案。精准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助力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其三,增强互动与参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平台和应用程序互动功能强大,能激发小学生参与道德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在线道德论坛、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观点、碰撞思想,深化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提高道德判断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二)消极影响
一是信息过载与虚假信息干扰。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快且海量,小学生认知和辨别能力有限,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受虚假、不良信息误导。虚假新闻、恶意谣言可能扭曲其道德认知,影响正确道德判断的形成。
二是道德情感淡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设备和虚拟社交,会使小学生与现实生活他人互动减少,情感交流匮乏。长期处于虚拟环境,易对他人痛苦和需求麻木,削弱同情心和责任感等道德情感,进而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三是算法偏见与价值观误导。人工智能算法并非完全客观中立,可能存在偏见和歧视。小学生长期接触基于有偏见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能潜移默化接受不合理价值观,影响公正、平等的道德观念形成,误导道德判断。
二、当前小学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小学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将道德教育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缺乏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引导与培养,导致学生虽然知道一些道德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运用道德知识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
小学道德教材内容更新相对缓慢,未能及时反映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道德问题和挑战。教材中的案例和情境多以传统社会为背景,与小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无法将所学道德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影响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道德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而限制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也不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五)家校社协同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道德教育;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导致小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接受的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影响了道德判断能力的整体培养效果。
三、人工智能时代小学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观
小学需转变教育观念,将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要认识到道德判断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不能仅聚焦知识学习,更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能够运用道德知识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判断。
(二)优化教学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1.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编写者要密切留意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把新的道德问题与案例融入小学道德教材。例如,引入网络道德、人工智能伦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在虚拟世界和人工智能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增强教材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道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选取身边的道德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像讨论校园中同学被欺负的处理方式、网络上看到不良信息的应对办法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道德知识判断,提升道德判断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道德情境和案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学软件,开展个性化道德学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开展情境教学与角色扮演
创设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道德冲突与选择。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立场思考问题,感受各种道德情感,加深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例如,模拟商场走失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走失孩子、商场工作人员和路人,思考如何寻求和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助人意识。
3. 组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有争议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思想碰撞与交流,拓宽思维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道德判断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全面发展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包含道德知识考核、道德行为观察、道德情感评估、小组合作表现等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既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和道德成长。
2.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反馈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教师可通过课堂表现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度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内道德判断能力的总体评价,如期末道德测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两者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激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五)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1.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向家长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亲子道德实践活动、家长志愿者服务等,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学校应积极与社会机构、社区组织等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邀请社区的道德模范、志愿者等到学校举办讲座,与学生分享道德故事和人生经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学习动力。
3.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公共场所设置道德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传播正能量,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既为小学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小学教育需与时俱进,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内容等策略,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推行中已见成效,如部分学校引入软件后,学生参与道德困境讨论的热情高涨,思考更深入。但技术稳定性、家长抵触等问题仍待解决。只要家校社携手共进,定能化解难题。展望未来,小学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空间广阔,期待为孩子筑牢道德基石,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