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家校协同策略探究
潘明芬
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小学校40112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间单位的学习是重要内容,但学生普遍存在对时间单位感知模糊的问题。课堂上,常能听到学生困惑 “1 分钟有多长?”,在实际生活中,作业磨蹭、时间估算误差大等现象屡见不鲜。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仅依靠课堂上单一的识读、换算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建立起稳固的量感。如何让 “分、秒、时” 这些抽象概念变得可感知,成为教学面临的挑战。
量感的形成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与反复体验,而家校协同正是延伸学生体验时空、深化感知的核心途径。本论文以 “时间单位” 教学为切入点,特别是 “分、秒、时” 的教学与运用,探究家校协同培养小学生时间量感的具体策略,期望改善学生时间量感薄弱的现状,助力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问题聚焦:时间单位学习中量感薄弱的表现与原因
量感作为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时间单位学习中呈现显著薄弱特征。这种现象既反映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暴露出家校协同的缺位,需从表现与成因两方面深入剖析。
(一)表现
在时间单位的学习和运用中,学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单位混淆与误估,低年级学生常常分秒不分,甚至出现 “写一行字需 5 小时” 的荒谬估算;在预估日常活动,如刷牙、吃饭等所需时间时,与实际情况差距巨大。其次,学生对时长的体验不稳定,同样是 “1 分钟”,在不同情境下,学生的感觉差异显著,这导致他们难以准确把握时间长度。此外,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制定的计划与实际耗时严重不符,无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原因简析
造成学生时间量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堂教学来看,目前的教学偏重时间单位的识读、换算,而体验活动少且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对时间长度的直观感受。在家庭层面,家长往往忽视对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日常教育中缺乏有意识的时间引导,更多是通过口头催促来提醒孩子,没有让孩子真正去感受时间。同时,学校知识与家庭生活未有效衔接,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时间单位知识,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导致体验割裂,难以形成系统的时间量感。
二、家校共识:围绕 “生活时间体验” 达成一致
家校协同培养时间量感的前提,是构建目标统一、方法一致的教育共同体。通过家校合作搭建 “最近发展区”,能有效促进学生时间认知的内化。
(一)明确共同目标
学校要向家长充分说明培养 “时间量感” 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培养时间量感并非仅仅是教会孩子认钟,而是要聚焦提升孩子对 “1 分、5 分、10 分、1 小时” 等常用时间单位的感知精度。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渠道,向家长阐述时间量感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使家长与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
(二)提供实用指南
学校可以向家长发放《家庭时间体验小贴士》,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指导。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 “做中学”,例如在孩子刷牙、整理书包等日常活动时,提醒孩子关注耗时,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同时,提供常见活动时长参考,如 “一首儿歌≈3 分钟”,帮助孩子建立时间参照。此外,示范具体化表达,如在与孩子交流时,常用 “我们再玩 5 分钟”“刷牙约需 2 分钟” 等表述,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三)建立简易反馈
为了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时间体验情况,学校可以利用班级群、便签等方式,鼓励家长简要分享孩子在家的时间体验或遇到的问题。例如,家长可以在班级群中反馈孩子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对时间的估算情况,或者孩子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时沟通,共同解决孩子在时间量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协同策略:时间单位的分层体验活动
(一)原则
家校协同设计的时间单位体验活动,应紧扣 “分、秒、时”,遵循微型化、生活化、易操作的原则,明确家校分工。微型化活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因活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生活化活动将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易操作则确保活动能够在家庭和学校顺利开展。
(二)策略 1:体验 1 分钟活动
在课堂上,开展 “1 分钟能做什么?” 挑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字、静坐、口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对 1 分钟时长的初步感知。例如,让学生在 1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字,然后统计字数,直观感受 1 分钟能完成的任务量;或者让学生静坐 1 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
在家庭中进行延伸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 1 分钟,如计时热牛奶、洗手等活动,让孩子观察在 1 分钟内能够完成哪些事情。同时,开展 1 分钟专注挑战,鼓励孩子每天专注完成 1 分钟小任务,如收拾玩具碎片、整理文具等。活动结束后,孩子记录 “我发现的 1 分钟”,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进一步加深对 1 分钟的理解。
(三)策略 2:管理 5 - 15 分钟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5 分、10 分、15 分,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些时间段内能够完成的事情。例如,让学生思考 5 分钟可以背诵一首古诗、10 分钟可以阅读一篇短文等,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时长对应的任务概念。
家庭延伸活动中,家校共同制作《碎片时间任务卡》,任务卡上列出 “5 分钟:整理书桌一角”“10 分钟:朗读” 等具体任务。学生在执行任务前,先进行预估,然后在家长的协助下计时完成任务,家长对学生的预估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如 “估得准 / 快 / 慢”。此外,让学生对制作简单早餐等小任务的各环节时间进行预估并记录,如倒牛奶 1 分钟、煎鸡蛋 3 分钟等,最后与实际耗时进行对比,提升学生对 5 - 15 分钟时长的估算能力。
(四)策略 3:感知与应用 1 小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 1 小时 =60 分,通过对比不同课堂的时长,让学生感受 1 小时的长度。例如,说明一节语文课 40 分钟,两节课加课间休息接近 1 小时,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时间体验中建立对 1 小时的认知。
家庭延伸活动中,鼓励孩子自主规划周末 1 小时的活动,如阅读、运动、做手工等。孩子在规划时,先预估各项活动所需时间,活动结束后记录实际耗时,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规划的合理性。此外,让孩子担任家庭活动计时员,在外出前预估活动总耗时和分段耗时,活动结束后回顾比较,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 1 小时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时间量感是数学学习和生活管理的基础。以 “时间单位” 教学为抓手,通过深化家校生活化体验,是提升学生时间量感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的聚焦单位、达成共识、分层体验、追踪反馈等策略,紧密贴合小学生学情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这些策略能够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切实提升学生的时间量感,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明忠.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量感游戏化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5,(11):42-44.
[2] 吴丽莎.核心素养导向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