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德育融入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育人路径

作者

朱艳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小学

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译林版教材通过"Story time""Culture time"等板块的设计,将家庭伦理、环境保护、文化尊重等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语言材料。然而,传统课堂评价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主体教师化、评价反馈结果化等问题,导致德育目标难以通过评价环节有效落地。本研究结合译林版教材特点,提出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评价指标,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德育一致性。

一、评价目标德育化:从语言能力到价值引领

在《Asking the way》单元教学中,教材以"帮助迷路儿童"的情境对话为载体,自然渗透乐于助人的社会公德。传统评价往往局限于方位介词"turn left/right""go straight on"的机械运用检测,而德育化评价则需构建分层目标体系:基础层聚焦"礼貌性",观察学生能否在求助与回应时自然使用"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You're welcome"等标准化用语,体现对他人空间的尊重;发展层强调"适切性",通过设置老人、孕妇等不同求助对象,考察学生能否调整语速(如对老人放慢语速)、简化表达(如对儿童使用简单词汇)或增加肢体语言(如为视障者引路),展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拓展层则延伸至"策略性",引导学生讨论"在商场/公园等大型场所如何高效助人",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分层设计同样体现在《Cinderella》的改编拓展中。教材"Cartoontime"板块呈现了小蛇帮乌龟捡球却险些造成池塘污染的两难情境:小蛇既要用"Let me push it back with my tail"提出解决方案,又需面对乌龟"Butthe water will be dirty!"的生态担忧。此时"环保意识"可转化为"提出无害化帮助方式""评估行为后果"等可观测指标。当学生建议"用树叶包住球再推"并解释"This keeps water clean"时,其语言创新与生态责任便实现了有机融合。这种将教材中隐性的品德冲突显性化为评价任务的设计,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培育理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共生空间。

二、评价内容情境化:在真实语境中培育品德

译林版教材“主题式”编排体系为情境化评价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土壤。以《Then and now》为例,单元通过对比祖辈童年与当代生活的差异,自然引出“科技发展需与生态保护共进”的深层议题。在评价设计时,教师可创设“绿色校园设计师”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撰写《校园环保倡议书》。这一情境既呼应教材中“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广电子书”等讨论内容,又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评价标准采用“双维量表”:语言维度考察“倡议句式多样性”“逻辑衔接自然度”,德育维度关注“是否提出可操作的节能方案”“是否体现集体责任感”。例如,某小组在倡议书中写道:“We should turn off lights when leavingthe classroom.It’s our duty to save energy for Earth.” 尽管存在时态错误,但因其将“个人行为”与“全球责任”关联,仍获语言修正建议与德育加分双重反馈。

这种设计深刻体现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智慧。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借助译林版教材“Project”板块的实物操作任务,如“整理书包比赛”,通过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协助同伴分类文具、是否将多余物品放回原处等细节,评价其规则意识与协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则可通过“模拟联合国:气候峰会”辩论活动,依据教材中“Protect the Earth”单元的环保议题,评价其在跨文化沟通中是否尊重不同国家立场、能否用“Perhaps we could...”“I understand your concern, but...”等句式寻求共识。教材“Project”板块的调查报告、手工制作等任务类型,恰好为不同学段学生搭建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辨的阶梯式成长平台。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德育共同体

译林版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德育评价的多元视角重构了传统评价中教师“单一裁判”的角色定位。以《What's the matter?》单元为例,教材通过“关心他人情绪”的对话场景,传递共情与互助的价值观。教师设计的“情绪管理日记”评价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每日情绪事件及应对策略,如“When Tom cried because he lost his pen, I lent him mine and said ‘Don’t worry’”。评价时采用三维模式:学生自评通过“情绪温度计”图表反思自我调节能力(如“我今天控制了发脾气的冲动”);同伴互评聚焦具体行为影响(如“她主动帮我捡起掉落的书本,让我很开心”);家长评价则补充家庭场景中的表现(如“孩子现在会主动说‘妈妈辛苦了’”)。这种多主体反馈形成“证据链”,使抽象的“友善”“责任感”等品德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

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社会互动中意义建构的过程。译林版教材“Sound time”板块的韵律诗为跨学科德育评价提供了天然纽带。例如《Anew student》中的“We all work together”,教师可组织小组合唱比赛:音乐教师从音准、节奏角度评价“合作的技术质量”;班主任观察学生是否主动承担角色(如“小美主动教同伴唱高音部分”);英语教师则评估歌词发音的清晰度与情感表达。当科学课教师也参与评价“小组实验中的分工效率”时,跨学科评价网络便真正实现了“德育无边界”。这种模式与教材“Project”板块倡导的“用英语做事情”理念高度契合,使学生在真实社会互动中自然习得尊重、包容等品德,而非通过机械说教被动接受。

四、评价反馈发展性:让成长可见

译林版教材的教学实践印证了发展性评价在品德培养中的独特价值。以《Good habits》单元为例,教材通过对比健康与不良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设计的“21 天习惯养成计划”评价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每日习惯并反思改进,如“I brush my teeth twice a day.It keeps my teeth white.”教师采用“两星一愿”反馈法:先标注语言亮点(“正确使用现在时描述习惯”),再肯定行为价值(“坚持刷牙体现自我关爱”),最后提出发展建议(“能否记录一周的坚持天数来观察进步?”)。这种螺旋式反馈机制使学生逐渐从“记录行为”转向“理解意义”——当某学生将“I help carry books for classmates”扩展为“It builds friendship and makes our class warmer”时,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责任意识的觉醒实现了同步发展。

形成性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译林版教材“Grammar time”板块的图表归纳法为此提供了实践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语法错误自查表”,用英语分析高频错误(如“I often go toschool by foot”中的介词误用),并制定改进策略(“每天朗读正确例句5 遍”)。当学生将“I must finish homework before watching TV”与“This habit helps me learn better”关联时,语法规则的内化过程便自然转化为自我管理能力的成长轨迹。教材“Project”板块的调查报告任务(如“统计班级同学的健康习惯”)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数据收集、图表制作中运用目标语法(如“ 60% of students exercise regularly”),同时通过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We should encourage more classmates to drinkwater”)。这种评价设计使语言学习成为品德反思的载体,让学生在持续改进中实现“知行合一”。

结束语

德育融入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不是对语言教学的干扰,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译林版教材丰富的德育资源为评价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目标德育化、内容情境化、主体多元化、反馈发展性的路径设计,英语课堂评价能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当学生在评价中学会用英语表达善意、理解差异、承担责任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作为世界公民的必备品格。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育方式,或许比直接的道德说教更具持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熊艳艳,周琳.小学英语课程育人的目标,内容与实施路径[J].英语学习,2024(9):4-10.

[2]鄢毓琴.实现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四个路径探析[J].2021.

[3]王静.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探寻[J].教学月刊小 学版(综合),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