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路径研究
王伟
内蒙古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包头 014030
引言
人力资源档案是对员工个人情况、职业路径、绩效成绩、培训记录和劳动关系状况等内容进行记录的重要载体,对企业战略规划、人才选用、绩效评价和风险防控等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的以纸质档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模式由于存在处理速度快、数据不统一、存储安全性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架构复杂化、管理流程精细化的需求了。
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功能定位与现状问题
1.1 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档案不仅具有记录功能,更承载着管理、服务、监督、决策等多重功能。在管理层面,它为企业提供基础信息支持,是员工入职、考核、晋升、调岗、离职等流程的核心依据。在监督层面,档案是劳动关系合规性和政策执行力的验证载体。在战略层面,它支撑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与人力资本管理,是企业进行人才盘点、能力评估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1.2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档案管理多以纸质文件为主,部分单位虽已实现局部电子化,但整体仍存在手工录入频繁、档案内容更新滞后、信息查找困难等问题。各类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制约了数据协同与价值释放。纸质档案在存储安全、防火防潮、信息保密等方面存在高风险,数据丢失与误用现象时有发生。
1.3 信息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既是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从粗放管理走向精准化、科学化的内在需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数据化、流程化和可视化整理与存储,以利于人事档案从“记录型”向“分析型”和“预测型”转变;此外信息技术还可打破组织边界,促进信息数据跨部门流动,提高协同管理水平;信息技术还可以保障档案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权限控制、智能搜索等功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与信息安全水平。
二、信息化转型的核心构建要素
2.1 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可以完成档案数据采集、信息录入、权限分配、数据导出、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将员工从入职开始一直到离职为止的全过程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存储、维护来实现员工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动态维护和更新。需要结合具体的人事流程(例如:招聘、考核、培训、调岗等),分别将对应的流程嵌入平台中完成一体化的功能整合以及不同系统间业务联动及数据共享工作。
2.2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档案规范
推进档案信息化要从基础数据着手,统一字段定义、编码规则、数据格式和名称;人力资源信息有姓名、身份证号、岗位、职级、绩效、合同等很多维度,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应该建立起以岗位体系、人才分类、业务流程为基础的档案目录体系,规定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在建立的时候怎样来进行数据的形成、归档的时候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使用的权限问题等等。
2.3 加强信息和权限的安全性控制
档案资料包含员工的个人隐私、薪酬绩效和劳动关系等内容,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对于档案资料来说,安全性和合规性是必备的要求,必须要设置分级权限,对不同的级别的人员按照设定的安全范围来决定可访问的信息;设置审计日志,以及设置数据备份和异常报警等功能,保证整个数据的操作是可以被追踪到的,也必须满足系统的安全。
三、信息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
3.1 推动数字化流程重构
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引入一套工具,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体系思路和流程逻辑的重大再造,应以工作流程优化作为核心入手点,围绕员工入职、转岗、考核、培训、薪酬、离职等重点部分,进行全面的业务流程重构。流程重构要以实际的工作为主,立足于工作的实际开展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剔除多余的流程步骤,着力提高档案生成功能和归档功能的自动化程度,让所有的流程走向数据化,只有这样数据才能做到随着操作全过程的发生而实时更新。
3.2 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一定的业务的人事业务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系统操作和数据服务能力;通过对系统进行培训、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岗位轮换等方式使管理人员更加熟悉各类系统平台,在实际工作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数据敏感性,推动管理工作向着数据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立信息管理员的岗位,专门负责完成相关工作的信息治理、系统管理和问题响应等工作,这样的岗位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底子,还需要有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游刃于技术和业务两者之间。
3.3 应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在信息系统建设时嵌入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通过对档案信息数据多维度交叉对比的方式,获取到岗位稳定情况、人员流动情况、绩效分配情况、培训效果等情况,并把这些情况汇总给管理者查看,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用人决策及组织配置的调整。通过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整合招聘数据、绩效数据、培训数据、薪酬数据等人力资源各领域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人才结构预测、人才画像及人岗匹配优化。
3.4 建立评估机制和不断完善改进方式
信息化转型不是固定模式化,其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评估制度,不断地监控系统运转是否正常、是否达到用户的需要,可以定期开展系统功能使用的统计工作、操作便捷性评估工作、数据准确性的评价工作,对于存在问题,应及时发现并进行修复和优化;与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部门的目标责任体系和绩效考评之中,以达成任务落实的有效动力机制。不断地改进应该建立起及时反馈的信息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和技术迭代的趋势,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系统功能、优化操作体验,提高系统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结束语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是企业走向企业管理现代化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统一系统平台,规范数据标准,加强安全措施和流程再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规范性以及战略价值。同时,在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型中还需要注意推进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完善专业队伍与用户建设,实现由“被动响应”到“主动支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时代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升级与思考[J]. 王云云.兰台内外,2023(35)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创新路径分析[J]. 陈晓琛.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18)
[3] 数字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 周生傲. 科技资讯,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