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李娟
中共万荣县委党校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该思想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凸显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在实践中,要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键词: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揭示了我们党胸怀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真正动因。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实践,形成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长期探索。
(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科学理论。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向世人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始终植根人民之中。
(二)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始终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我们党正是由于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了当代的历史伟业。
(三)习近平同志形成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纵观习总书记的重大思想决策——无论是“中国梦”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新发展理念”,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智慧,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这一发展思想内在包含了五个重要维度,即:①根本立场: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无论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还是“生命至上”的价值原则,都是人民立场最现实的表达。②价值取向: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根本动力: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能创造更多人间奇迹。④评判标准:一切成效由人民检验。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⑤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习总书记讲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从核心价值到基本方略,从以这一理念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发展思想,到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中,国民党反动派依靠的是碉堡,中国共产党依靠的是人民;日本侵略者依靠的是强大军力,中国共产党依靠的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新国家新社会主人的崭新姿态,以巨大的革命热情,为国家、为民族拼搏奋斗,新中国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思想极大解放,创新创造热情极大迸发,为中国注入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依靠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事实上,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党员从50人到980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阐释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国家的名称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称号,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浪漫,也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
张思德,就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我们党一贯的践行初心使命,才赢得了民心,打下了江山、坐稳了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05次提到“人民”二字,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当习总书记讲完这段话之后,全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总书记这一精辟论述,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站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起点,从三个方面理解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始终践行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新时代,我们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好群众路线。线上把党的优良传统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最大限度搜集民意、听取民声,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维护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坚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想守好江山、守住人心,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釆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征程上,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就一定能够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