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马晶
苏虎街实验小学科尔沁校区 010000
引言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当前部分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形式化、目标模糊、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探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梳理影响因素、探索提升策略,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1 朗读目标的合理性与针对性,决定教学方向的准确性
朗读目标的合理性与针对性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直接决定教学方向的准确性。若目标设定模糊,仅停留在“读熟课文”的表层要求,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若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如要求低年级学生读出复杂的情感层次,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合理的目标应结合学段特点与文本类型,例如低年级侧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培养朗读的基本能力;中高年级则需加入“读出语气、感悟情感”等目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2 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多样性,影响学生的朗读参与度
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参与度,进而决定教学效果。单一、机械的“齐读—指名读”模式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参与积极性低落。适切的方法应符合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如教学童话时采用角色扮演读,让学生模仿角色语气,在体验中深化理解;教学散文时运用配乐朗读,借助音乐渲染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
1.3 学生的朗读基础与情感投入,关联教学效果的达成度
学生的朗读基础与情感投入是影响教学效果达成的关键因素。朗读基础包括字音准确性、停顿合理性、语速把控能力等,基础薄弱的学生易因读错、读不顺而产生畏难情绪,难以融入朗读活动;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若缺乏情感投入,朗读会显得生硬,无法传递文本的内涵。情感投入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经验,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朗读描写母爱主题的文章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温暖的情感朗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基础且能投入真情实感时,朗读会成为理解文本的桥梁,促进教学效果的高效达成。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2.1 依据文本特点分层设计朗读任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发展
依据文本特点分层设计朗读任务,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不同文本的体裁、情感基调不同,对朗读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分层任务需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能力差异。例如教学古诗《静夜思》,基础任务要求学生读准“床、光、霜”等字的读音,读准节奏;提升任务要求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注意语速放缓、语气轻柔;挑战任务则鼓励学生加入动作或配乐,用朗读展现诗歌意境。分层任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拓展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上有所提升,避免因任务统一而出现的“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现象。
2.2 创新朗读形式与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主动性
创新朗读形式与互动模式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与主动性的有效策略。传统的个体朗读、集体朗读难以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可引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如“朗读接龙”,将课文分段,学生按顺序接力朗读,出错时由下一位同学补读,增加朗读的挑战性;“角色竞读”,让学生竞选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比拼语气、情感的表现力获得朗读机会,激发竞争意识。互动模式上,可采用“伙伴互读”,学生两两结对,互相倾听、纠正读音与停顿;“师生互读”,教师范读某一段落后,邀请学生模仿并超越,形成良性互动。
2.3 结合文本语境引导深度朗读,促进对语言内涵的理解感悟
结合文本语境引导深度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文本语境包括字词句的含义、段落间的逻辑、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脱离语境的朗读只能停留在表面。引导时,可先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如描写人物动作的“跑”“跳”,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再带着这种理解朗读;也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朗读写景段落时,提问“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握朗读的语气。对于蕴含复杂情感的文本,可采用“对比朗读”,如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对话进行对比,体会情感的变化。
三、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支撑条件
3.1 提升教师的朗读指导能力,强化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
提升教师的朗读指导能力是保障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支撑,需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是指导的基础,需勤加练习,掌握不同文本的朗读技巧,如诗歌的韵律感、记叙文的故事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范读。指导时,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如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等,并给予针对性反馈,避免笼统的“读得好”“再努力”。同时,要运用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指导方式,让指导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
3.2 构建多元化朗读评价体系,关注过程与个体进步差异
构建多元化朗读评价体系能有效保障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需关注过程与个体进步差异。传统评价多侧重结果,如“是否读熟”,忽视学生的努力过程。多元化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朗读中的点滴进步,如“今天比昨天读得更流利了”;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与自身过去的对比,而非与他人的横向比较。评价主体可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朗读时的感受,伙伴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评价内容除了字音、停顿等基础指标,还应包括情感表达、理解程度等,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在积极的评价中增强朗读信心。
3.3 合理分配课堂朗读时间,平衡朗读训练与其他教学环节
合理分配课堂朗读时间是保障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条件,需平衡朗读训练与其他教学环节。若朗读时间过短,学生难以深入体会文本;时间过长则会挤占识字、理解、写作等环节的教学时间,影响课堂的整体性。分配时,应根据文本长度与教学目标确定朗读时长,一般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如短篇课文可安排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长篇课文则聚焦重点段落进行精读。同时,将朗读与其他环节有机融合,如识字环节结合生字所在句子的朗读,理解环节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写作环节借鉴范文的朗读体会表达技巧。
四、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受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学生状态等因素影响。通过分层设计任务、创新形式、结合语境引导等策略可提升实效,而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时间分配是重要保障。这为优化朗读教学提供了系统思路,有助于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提升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秀 梅 . 小 学 语 文 “ 浸 润 式 ” 朗 读 教 学 实 践 [J]. 语 文 天地,2025,32(07):56-58.
[2] 郑 晓 伟 . 新 课 标 视 域 下 小 学 语 文 朗 读 教 学 的 策 略 [J]. 家长,2025,(15):174-176.
[3] 谢文 霞. 小 学语文 朗读 教学 存在的 问题 和应对 策略 [J]. 家长,2025,(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