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任务驱动促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刘会霞

神木市第六中学 719300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载体,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必修内容,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兴趣不足、阅读方法缺失、思维深度不够等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构建“任务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将阅读目标转化为具象化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

一、分层任务设计:构建阅读进阶阶梯

任务设计的层次性犹如搭建阅读进阶的阶梯,精准契合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是驱动学生持续深入阅读整本书的核心动力。教师需立足文本特质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将整本书阅读巧妙拆解为“基础感知—深度分析—创意表达”三阶紧密相连的任务链,让不同阅读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发力点与成长点。

以经典名著《西游记》教学为例,基础任务“绘制取经路线图”,要求学生精准标注关键事件发生地并简洁概括情节。这一任务聚焦于基础的信息提取与文本初步梳理,如同为学生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快速搭建起对整本书的宏观认知框架。进阶任务“分析人物成长轨迹”,以孙悟空从“妖猴”到“斗战胜佛”的重大转变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细致记录角色语言、行为变化。此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挖掘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培养其深度分析能力。高阶任务“重构神话叙事”,要求学生以现代视角改写“三打白骨精”片段,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表达形式。这一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尊重经典的同时,赋予故事新的时代内涵。

在《骆驼祥子》教学中,“祥子堕落原因分析表”从个人性格、社会环境、时代局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归因训练,逐步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充分彰显分层任务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二、情境化任务创设:激活阅读内驱力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宛如一座桥梁,能极大地缩短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显著提升知识迁移效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情境创设,便可将抽象晦涩的文本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象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魅力。

在《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中,教师创设“斯诺采访团”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记者与红军将领。围绕“长征精神”“根据地建设”等核心主题,学生们精心设计采访提纲并模拟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深刻体会到纪实文学所承载的真实力量,同时也通过角色代入,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出强烈的共情能力。

《水浒传》教学中开展的“忠义堂辩论赛”同样精彩。针对“宋江接受招安是否背叛兄弟”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学生们深入文本,仔细搜寻论据,在激烈的思辨中,逐渐理解人物行为背后复杂的动机与时代局限,对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跨媒介改编策略也别具一格。教学《朝花夕拾》时,让学生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改编为微电影剧本。从场景设计到镜头语言,再到配乐选择,学生们全方位参与创作,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体会鲁迅儿童视角下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张力,实现跨学科学习与文本理解的深度融合。

三、合作探究机制:构建阅读共同体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深刻揭示,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生成与丰富。小组合作任务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它如同打破封闭围墙的钥匙,能有效突破个体阅读的局限,让学生在观点的激烈碰撞中激发思维火花,实现深度学习。

在《简•爱》整本书阅读里,教师组织“女性意识研讨小组”,抛出“简•爱的爱情观是否独立”“罗切斯特的残疾是否象征阶级差异”等极具思辨性的议题。学生们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文本细读,在小组内各抒己见。从文献检索获取多元资料,到观点整合形成独特见解,再到制作 PPT 清晰呈现成果,分工协作贯穿始终。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与沟通能力。

而“专家咨询”机制的引入,则为阅读增添了跨学科的魅力。在《海底两万里》教学中,“鹦鹉螺号科技研讨会”邀请物理教师担任“科学顾问”,解答学生关于潜水艇构造、能源利用等疑问。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拓宽了阅读维度,真切感受到阅读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极大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四、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阅读过程性反馈

传统阅读评价往往将目光聚焦于结果性测试,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阅读成效。这种评价方式如同给学生套上了“为考而读”的枷锁,容易催生功利化的阅读倾向,使学生忽视阅读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思维的锻炼以及情感的滋养。

任务驱动法则另辟蹊径,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它借助“任务档案袋”“阅读日志”“同伴互评”等丰富多样的工具,让评价主体和方式走向多元化。在《傅雷家书》教学中,让学生建立“亲子沟通档案袋”,将阅读批注、家书仿写、与父母的书信往来等材料悉数收录其中,并定期开展“成长故事分享会”。如此一来,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延伸至生活实践,学生在整理与分享中,能真切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亲情与智慧,使文本价值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知。

同伴互评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任务里,教师设计“讽刺手法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互评作业并给出修改建议。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作品,在评价他人与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化对文本讽刺技巧的理解。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从碎片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从浅层到深度”的转型路径。通过分层任务设计破解阅读畏难情绪,借助情境化任务激发内在动机,依托合作探究机制构建学习共同体,运用多元化评价强化过程反馈,最终实现“以任务促阅读、以阅读育素养”的教育目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任务设计中的应用,如开发智能阅读助手、构建个性化任务推荐系统等,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齐作春.任务驱动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学周刊,2025,5(5):95-97.

[2]杨顺.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5(12).

[3]王也.任务驱动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