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机械关键零部件的磨损机理及修复技术
刘兴华
马钢(合肥)钢材加工有限公司
引言
冶金行业中,冶金机械关键零部件长期处于恶劣工况,磨损问题突出。磨损不仅降低设备精度和性能,还增加维修成本与停机时间。深入研究其磨损机理并探索有效的修复技术,对保障冶金生产的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开展相关研究。
1.冶金机械关键零部件磨损机理
1.1 磨料磨损机理
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物料输送系统携带的硬质颗粒会对接触表面产生微观切削作用。当硬度较高的外来颗粒介入两个相对运动面之间时,其棱角如同刀具般不断刮擦金属基体,导致材料以碎屑形式剥离。这种机械交互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颗粒形态决定着切割效率,尖锐晶体比圆钝颗粒更具破坏性;运动速度加快会增大冲击动能,促使更多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断裂;接触压力则直接影响嵌入深度与作用频率。表面粗糙度为此提供便利条件,凹谷处易积聚磨粒形成局部高压区,加速该区域的劣化进程。长期累积下,原本光滑的工作面逐渐演变为布满沟槽的磨损态,严重时甚至改变零件几何形状影响配合精度。
1.2 粘着磨损机理
高温环境下金属材料表面原子活性显著增强,接触区域在巨大压力作用下突破氧化膜屏障实现直接结合。这种固态焊接现象源于分子间引力作用,使得部分材料从一个本体转移到另一本体表面。反复的黏合与分离循环造成物质双向迁移,每次剥离都带走少量金属组织并留下创面。润滑条件的缺失加剧该过程,缺乏保护介质使新鲜金属持续暴露于摩擦环境中。温度升高不仅降低材料屈服强度,还促使晶界弱化,为表层撕裂创造有利条件。微观观测可见转移层呈现层状结构特征,证明这是典型的冷焊效应产物而非普通腐蚀现象。此类损伤常表现为光亮的斑点或条带状痕迹,伴随表面粗糙度急剧上升。
1.3 疲劳磨损机理
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内部萌生的微裂纹是疲劳失效的起点。应力集中区域如截面突变处、加工刀痕等缺陷部位优先形成初始裂纹源。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这些微小缺陷逐步扩展并相互贯通,最终导致大块剥落。赫兹接触理论解释了滚动轴承等部件特有的点蚀破坏模式,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亚表层位置推动空洞聚合长大。腐蚀介质的存在加速这一进程,化学侵蚀与机械应力产生协同效应,大幅缩短疲劳寿命。多冲疲劳区别于单次过载断裂,它通过渐进损伤积累方式悄然降低构件承载能力,直至突然发生灾难性破坏。断口形貌通常显示贝壳状条纹和放射状台阶特征,可作为判断依据。
2.冶金机械关键零部件修复技术
2.1 焊接修复技术
电弧熔池将填充材料与母材熔化混合后凝固成型,实现缺损部位的填补。手工电弧焊灵活性高但质量稳定性差,自动埋弧焊则适合规则焊缝且效率高。异种钢接头需考虑稀释率控制以保证过渡层性能,预热措施防止冷裂纹产生。堆焊工艺通过多层叠加构建耐磨表层,合理选用药芯焊丝可获得马氏体等硬化相组织。缺点在于热影响区宽易引起变形翘曲,残余应力可能导致后续开裂风险。厚大件修补时应采用分段退步法减少累积变形量,焊后热处理消除应力至关重要。该技术成本低、适应性强,广泛应用于大型结构件应急抢修场景。
2.2 热喷涂修复技术
高速粒子撞击基体表面后扁平化堆积形成层状涂层结构。火焰喷涂设备简便但涂层结合强度较低,等离子喷涂因温度高可熔融难熔材料并获得致密结构。电弧喷涂结合强度高但粗糙度较大,适合制备打底层。选材范围涵盖金属及其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等多种体系,碳化钨颗粒增强型涂层兼具硬度与韧性平衡特性。预处理阶段喷砂粗化能显著改善润湿性,适当提高锚固效果。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送粉量和气体流量参数,避免过熔导致氧化烧损。冷却速率快的特点有利于细化晶粒组织,但孔隙率仍是影响耐蚀性的主要因素。此方法特别适合现场在线修复不规则曲面零件。
2.3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
高能量密度光束瞬间熔化预置粉末或丝材,快速凝固形成冶金结合界面。相较于传统堆焊,其超快冷却速度抑制晶粒生长,获得细小均匀的组织形态。定向能量输入精确可控,热畸变小且稀释率低,易于保持优异性能。同步送粉装置实现成分梯度设计,可在单一工序内完成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保护气氛有效防止氧化污染,确保合金元素充分合金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多轴联动系统保证复杂轨迹的精准再现。尽管初期投资较大,但在精密部件再制造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贵重合金零部件的尺寸恢复与性能提升。
3.修复技术对比与应用
3.1 不同修复技术特点对比
焊接工艺成熟可靠,对操作者技能要求适中,但热输入量大易造成工件变形;热喷涂施工便捷无需预热,但涂层结合强度有限且存在一定孔隙率;激光处理精度高、热影响区小,然设备昂贵且对环境洁净度敏感。从结合强度看,焊接>激光熔覆 > 热喷涂;就加工精度而言,激光最优其次是焊接,热喷涂较差。成本方面,常规焊接最低,激光最高。生产效率随自动化程度提高而提升,手工焊接慢于机械化作业。环保角度讲,封闭环境的激光加工烟尘少,开放场地的焊接烟尘需加强治理。选择时需权衡质量、效率、成本等因素,没有绝对优劣之分。
3.2 不同磨损类型适用修复技术
针对磨料磨损造成的表面划伤,推荐选用碳化物增强的硬面堆焊或陶瓷涂层喷涂,利用高硬度相抵抗切削作用。对于粘着磨损导致的材料转移问题,应采用具有自润滑功能的合金涂层,如镍基复合电镀层或钼基合金喷涂层。疲劳裂纹扩展引起的剥落损伤,则适宜用低氢焊条进行窄间隙深熔焊修补,必要时辅以打磨消除应力集中源。混合型磨损工况下,可设计多层复合结构:底层用强韧材料保证结合强度,中间过渡层缓冲应力突变,表层使用耐磨材料抵御直接磨损。具体实施方案需根据零件服役条件灵活调整。
3.3 修复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某钢厂轧辊出现深达 5mm 的沟槽状磨损,采用埋弧自动焊填充特种药芯焊丝,经多次薄层堆焊后机加工恢复原始尺寸,使用寿命延长三倍。另一实例中,风机叶片叶尖部分因微粒冲蚀减薄严重,运用超音速火焰喷涂碳化铬粉末形成致密防护层,运行周期较新品延长两个月。还有精密齿轮齿面点蚀缺陷,借助脉冲激光器精确控制熔池尺寸,逐点熔覆钴基合金粉末,既修复了几何精度又改善了接触疲劳强度。这些实践表明,正确选用修复工艺并严格执行工艺规范,能够有效延长零部件服役寿命,降低停机检修频率,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冶金机械关键零部件的磨损机理,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合适修复技术。通过对不同磨损机理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为冶金机械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新的修复技术,提高修复质量与效率,推动冶金行业设备维护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金洋.基于精益六西格玛方法的工程机械零部件质量改进研究[D].东南大学,2024.
[2]吴钧.3D 技术在机械零部件逆向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06):222-224+229.
[3]许艳霞,刘蓓.有限元分析法在工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J].内燃机工程,2023,44(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