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在水利堤坝防渗加固中的性能研究
陈大钊 高翱
湖北新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技推广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引言
堤坝渗漏是水利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防渗材料在复杂环境下易出现性能衰减。基于此,新型防渗材料的研发成为工程实践的重要突破口,此类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机制是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可进一步明确材料在动态水力荷载下的行为规律,为防渗加固技术的革新奠定基础。
1 新型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在水利堤坝中的应用基础
1.1 新型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
新型防渗材料的化学组成主要包含无机矿物改性组分、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及纳米复合材料三大体系。无机组分通常采用层状硅酸盐矿物经过离子交换改性获得,其晶体结构具有可调控的层间距特性。聚合物基材料通过自由基聚合或缩聚反应形成三维交联网络,分子链上引入的极性官能团增强了界面相互作用。纳米复合材料则通过插层复合或原位生成技术,实现纳米颗粒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
1.2 新型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
新型防渗材料的关键物理参数包括表观密度、孔隙率分布及渗透系数等特征指标。其密度范围根据材料类型呈现明显差异,聚合物基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体积密度。开孔与闭孔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材料的透水性,部分材料通过闭孔泡沫结构实现气阻隔效应。热导率与比热容参数决定了材料在温度交变环境中的表现,而颜色指数与光泽度等表观特性则关系到工程验收标准。材料表面的润湿角测试显示,部分改性材料具有特殊的超疏水或超亲水特性。
1.3 水利堤坝防渗加固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水利工程的特殊环境对防渗材料提出了严格的性能要求。材料需要具备与地基土体相匹配的变形模量,以确保协同受力体系的稳定性。在饱和-非饱和循环条件下,材料应保持稳定的体积变化率,避免干缩湿胀引起的结构损伤。抗生物侵蚀能力是沼泽地区的必备特性,要求材料能抑制微生物附着繁殖。对于高水头堤坝,材料的抗溶蚀性能尤为关键,需确保在高流速渗流条件下不产生组分流失。施工和易性要求材料既保证现场操作便捷,又能快速形成设计强度。
2 新型材料在水利堤坝防渗加固中的性能测试
2.1 防渗性能测试方法与结果分析
防渗性能测试采用恒水头法和变水头法相结合的渗透试验方法。试验过程中,通过精确控制水力梯度,测定材料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特性。对于聚合物改性材料,重点考察交联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纳米复合材料则关注填料分布均匀性与防渗效果的相关性。试验系统配备高精度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渗透过程中的参数变化。测试结果显示,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防渗性能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2.2 加固性能测试指标与评估
加固性能测试主要包含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等核心指标。采用三轴压缩试验系统模拟实际工程受力状态,测定材料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对于纤维增强材料,重点考察纤维取向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界面粘结强度测试采用拉拔试验方法,评价材料与基体的协同工作性能。试验过程严格遵循标准加载速率,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测试数据表明,材料的加固效果与其组成配比存在显著相关性。
2.3 耐久性测试及长期性能变化
耐久性测试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包括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化学侵蚀等试验项目。通过控制环境温湿度的周期性变化,模拟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老化过程。试验过程定期取样检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建立性能衰减模型。对于有机高分子材料,还进行紫外辐照老化试验,评估光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长期观测数据显示,材料的性能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性能衰减较快,后期趋于稳定。
2.4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性测试
环境适应性测试模拟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针对高温高湿环境,重点考察材料在湿热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变规律。对于寒区工程,则侧重研究冻融循环对材料微观结构的损伤机制。盐碱地区试验主要关注氯离子渗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pH 值和离子浓度等。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的环境稳定性与其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3 新型材料在水利堤坝防渗加固中的工程应用案例与效果评估
3.1 典型工程案例的材料选用与设计方案
在长江某重要堤防加固工程中,设计单位针对砂性土基特点选用了膨润土-高分子复合防渗材料。该方案采用垂直防渗与水平铺盖相结合的立体防渗体系,垂直防渗墙采用改性膨润土塑性混凝土,水平防渗层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针对不同堤段的地质条件差异,材料配比进行分区优化设计。在软弱地基段,增加材料柔韧性指标要求;在陡坡段,则强调材料与基岩的粘结强度。施工图纸明确规定了材料关键技术参数、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要点
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包括原材料进场检验、配合比验证和工艺参数控制三个环节。对膨润土原料进行蒙脱石含量检测,高分子材料需测定分子量和官能团含量。拌和过程严格控制水胶比和搅拌时间,确保材料均匀性。垂直防渗墙施工采用液压抓斗成槽,保持槽壁稳定性;水平铺盖施工注重接缝处理和基层平整度控制。每道工序实施三检制,即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关键工序如槽段连接、材料接茬等部位采取影像资料存档。
3.3 工程运行后的防渗加固效果监测
工程完工后建立三级监测体系:堤身表面布设渗压计监测浸润线变化,防渗墙内部埋设渗流量监测装置,下游设置观测井监测地下水位。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实时监测防渗体系应变分布,结合定期的人工巡检评估整体性能。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集中处理分析,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每年汛期前后进行专项检测,重点评估材料在饱水状态下的性能表现。监测结果显示防渗系统工作状态稳定,未出现渗漏异常情况。
3.4 新型材料应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新型防渗材料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与传统方案相比,减少了后期维修频次和维护工作量。施工效率提升缩短了工期,减轻了汛期施工压力。从社会效益看,提高了堤防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保障了保护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对周边生态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工程的成功实施为类似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推动行业技术进步。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工程具有示范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结束语
新型材料在水利堤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展现了显著的工程价值与发展潜力。未来需结合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入探究材料性能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标准化施工工艺与长期性能监测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工程现场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郭冉,李志鹏.堤坝加固工程中的防渗处理技术分析[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河南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2025:320-322.
[2]曹学义.堤坝防渗加固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4,(07):176-178.
[3]魏华方.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2,(07):146-147.
[4]王成.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0,(05):131.
[5]盛岩,伍耘.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3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