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策略研究
安英
210113197809163241
摘要:本文聚焦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市政道路、桥梁的结构特点,阐述路面裂缝、混凝土病害等常见病害的成因与危害。介绍灌缝、超声检测等道路与桥梁维护养护技术。从优化养护管理机构设置、完善制度流程、科学调配资源等方面提出维护养护管理策略。强调通过多维度举措协同,提升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水平,保障道桥设施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为城市交通顺畅运行提供支撑。
关键词:市政道桥;结构特点;病害分析;维护养护技术;管理策略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的当下,市政道桥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构成,承载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便利性及城市形象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经受车辆荷载、自然环境侵蚀等多重因素影响,市政道桥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病害,这不仅威胁到交通安全,还缩短了道桥的使用寿命。因此,深入探究市政道桥的结构特点与常见病害,系统梳理维护养护技术,并构建高效的维护养护管理策略,成为保障市政道桥安全、稳定运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出发点与关键价值所在。
一、市政道桥结构特点与常见病害分析
1.1市政道路结构特点与病害
市政道路主要由路面和路基构成。路面结构是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部分,常见的有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舒适性高、噪音小、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它由沥青结合料与矿质集料组成,通过分层铺筑形成。然而,长期经受车辆荷载与自然环境作用,沥青路面易出现病害。车辙病害较为常见,在车辆反复碾压下,路面材料发生侧向位移,形成纵向凹槽,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性。裂缝也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包括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与网状裂缝。横向裂缝多因温度变化,路面收缩产生;纵向裂缝常因路基不均匀沉降所致;网状裂缝则由路面材料老化、疲劳等因素引发。
1.2市政桥梁结构特点与病害
市政桥梁结构复杂,主要包含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设施。梁式桥、拱式桥等上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承重部分。以梁式桥为例,其上部结构由主梁、桥面系等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下部结构的桥墩、桥台和基础负责支撑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递至地基。在河流等水域环境中,桥梁基础易遭受冲刷病害。水流的长期冲刷会使基础周围土体流失,基础稳定性降低,严重威胁桥梁整体安全。桥梁支座作为连接上部与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在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老化、变形、脱空等病害,影响桥梁的正常受力与位移性能,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
二、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技术
2.1道路维护养护技术
针对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微表处技术是常用的修复手段。它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常温下摊铺于路面,形成一层密实、耐磨的封层,有效填补车辙凹槽,恢复路面平整度,提高路面抗滑性能与防水性能。对于沥青路面裂缝,根据裂缝宽度与类型选择不同修复方法。当裂缝较窄时,可采用灌缝技术,先清理裂缝内杂物,再注入专用密封胶,密封胶固化后能有效阻止雨水、杂物进入裂缝,防止病害扩展。对于较宽裂缝,可采用贴缝技术,将具有良好粘结性与柔韧性的贴缝带粘贴于裂缝处,起到密封与加强作用。针对坑槽病害,热补法效果较好。在路基维护方面,若路基出现沉陷,注浆加固技术较为有效。通过钻孔将水泥浆、化学浆等注入路基土体中,浆液在土体孔隙中扩散、凝固,填充孔隙,提高土体强度与稳定性,从而有效改善路基沉陷状况。
2.2桥梁维护养护技术
对于桥梁上部结构的混凝土病害,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若裂缝宽度较小,可采用表面封闭法,使用环氧树脂等材料对裂缝表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水分、有害气体等侵入,阻止裂缝进一步发展。对于宽度较大的裂缝,则采用压力灌浆法,利用压力将灌浆材料注入裂缝内部,填充裂缝,恢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与承载能力。针对钢筋锈蚀问题,可采用涂刷防锈漆的方法,先对钢筋表面进行除锈处理,然后涂刷高性能防锈漆,形成保护膜,阻止钢筋与外界腐蚀介质接触。
在桥梁下部结构维护方面,对于基础冲刷病害,可在基础周围设置防护设施,如抛石防护、石笼防护等,减缓水流对基础周围土体的冲刷作用。定期检查桥梁支座,若发现支座老化、变形或脱空,及时进行更换或调整。
三、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的策
3.1优化养护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
合理的养护管理机构设置是保障市政道桥维护养护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应改变传统分散、多头管理的模式,整合相关部门职能,设立专门的市政道桥养护管理中心。该中心作为核心枢纽,统一协调道桥养护工作。在机构内部,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技术部门负责制定养护技术方案,跟踪国内外先进养护技术并适时引入应用,对养护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质量监督部门承担起全程监督养护工程质量的重任,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施工过程各环节工艺质量把控,再到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执行,确保养护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安全管理部门则专注于养护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对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检查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与使用情况,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3.2完善养护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
健全的养护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为养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依据市政道桥的使用年限、过往病害发生情况、交通流量以及结构特点等因素,结合季节变化,制定年度、季度与月度养护计划。明确规定日常巡查、定期检测、专项维修等工作的时间节点与具体内容。在日常巡查方面,制定详细的巡查路线与标准,要求巡查人员如实记录道桥结构外观、路面状况、附属设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于定期检测,规定检测频率、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如桥梁结构每几年进行一次全面荷载试验,道路路面每年进行平整度、抗滑性能检测等。在养护工程实施流程上,规范从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
3.3科学调配养护资源与提升利用效率
市政道桥养护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科学调配至关重要。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养护任务量与专业需求,合理配备养护人员。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能熟练操作养护设备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养护人员业务水平。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路段的养护需求,灵活调配人员,避免人员闲置或过度集中。在物力资源上,合理配置养护设备,如道路修补车、桥梁检测车、压路机等。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对于常用的养护材料,如沥青、水泥、钢材等,通过集中采购、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保证材料质量稳定且价格合理。
结语
市政道桥的维护养护工作涵盖结构病害剖析、养护技术运用及管理策略实施。通过明晰道路、桥梁结构特点与病害成因,采用适宜养护技术,配合优化管理机构、完善制度流程与科学调配资源等策略,可显著提升道桥养护水平。未来,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将为市政道桥安全、长效服务城市交通筑牢根基,推动城市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国春.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策略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12):61-63.
[2]林捷.加强市政道桥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中华建设,2023,(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