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王曼琪
临漳县邺城中学 056600
一、县城高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
德育是高中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城市高中,县城高中在艺术教育资源、学生艺术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多数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经历,对音乐的认知停留在“娱乐”层面;部分教师将音乐课堂等同于“唱歌课”,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这种教学现状不仅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使德育失去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重要渠道。
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在县城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压力、成长困惑以及外界文化冲击,亟需通过积极的情感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德育渗透于音乐课堂,既能弥补县城高中德育形式单一的不足,又能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培养爱国情怀、集体意识、人文素养与责任担当,实现“艺术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县城高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德育关联性”
当前县城高中音乐教材多沿用统一版本,内容以经典音乐作品为主,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聚焦“识谱、唱歌、欣赏”等技能层面,未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德育元素。例如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仅要求学生掌握旋律节奏,却未解读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抗争意志;在欣赏民间音乐时,忽视了其中体现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传承,导致音乐教学与德育脱节,难以发挥“以美载德”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缺乏“学生主体性”
县城高中音乐课堂仍以“教师讲授 +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德育渗透流于形式。例如在德育主题音乐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讲解作品背景—播放音乐—提问总结”的流程完成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情感体验的空间。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使德育内容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导致“知”与“行”的割裂。
(三)本土文化缺乏“德育转化性”
县城地区拥有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如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红色歌曲等,这些资源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民俗美德与红色基因,是情怀的宝贵素材。但多数县城高中音乐教师未重视本土音乐的开发与利用,既未将本土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也未引导学生挖掘本土音乐中的德育价值,导致本土文化资源被浪费,德育渗透失去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四)评价体系缺乏“德育导向性”
当前县城高中音乐课堂评价仍以“技能考核”为主,如唱歌水平、乐理知识掌握程度等,未将学生的道德表现纳入评价范畴。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与学生均忽视了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导致德育渗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标准,难以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德育渗透闭环。
三、县城高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县城高中教学实际,需从“内容、方法、文化、评价”四个维度出发,探索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德育渗透路径,让德育真正融入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一)重构教学内容:挖掘“三维德育元素”
打破“教材至上”的局限,围绕“国家认同、传统美德、生命价值”三大德育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实现“音乐知识”与“德育内容”的深度融合。
1. 国家认同维度:聚焦红色音乐与民族音乐,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将《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与县城本地的红色历史结合——若县城有革命旧址或英雄事迹,可邀请当地老党员讲述历史,再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讲解民族音乐时,可对比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民歌的辽阔、藏族民歌的高亢,让学生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
2. 传统美德维度:从古典音乐与民间音乐中提取“孝亲、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元素。例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不仅讲解乐曲的旋律特点,还可结合“伯牙子期”的典故,引导学生讨论“友谊”的内涵;教学地方戏曲时,如河南豫剧《花木兰》,可通过分析剧情与唱段,让学生理解“孝亲敬老”“担当责任”的传统美德,再组织学生改编戏曲台词,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结合,深化认知。
3. 生命价值维度:选择蕴含“积极生活、直面挫折”主题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例如在教学《明天会更好》时,可结合县城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组织“音乐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再通过歌曲的旋律与歌词,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讲解贝多芬面对耳聋仍坚持创作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参与式德育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德育内涵,实现“情感共鸣”向“行为转化”的跨越。
1. 情境体验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德育内容。例如在教学《松花江上》时,通过播放历史图片、视频,搭配歌曲的旋律,营造“家国沦丧”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激发爱国情感;情境创设后,组织学生撰写“给革命先辈的一封信”,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深化德育认知。
2. 实践创作法: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将德育主题融入作品,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在“诚信”主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创作校园歌曲,歌词需体现“诚信考试、诚信交友”等内容,创作过程中教师提供乐理指导;作品完成后,组织“校园诚信歌曲展演”,让学生在创作与表演中践行诚信理念,同时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3.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音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例如在“本土音乐中的德育元素”探究活动中,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负责挖掘一项本土音乐资源(如县城的民间歌谣、红色歌曲),通过采访民间艺人、查阅地方史料,整理其中的德育元素;探究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本土音乐的德育价值,在合作中增强学生的乡土德育与集体意识。
四、结语
通过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不仅能提升县城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传统美德、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未来,县城高中音乐教师还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德育渗透路径,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阵地,为县城高中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