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项目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作者

朱春艳

四川旌华建设有限公司 610031

摘要:在工程管理领域,工程项目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本文剖析应急预案编制涵盖的风险识别、预案制定、资源准备等关键环节,探讨基于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编制原则,阐述实施效果评价涉及的响应及时性、处置有效性、恢复完备性指标,分析面临的风险动态变化、资源协调困难、人员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挑战,提出动态更新预案、强化资源管理、加强培训演练、优化评价方法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工程项目应急管理水平,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一、引言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扩大、复杂度提升,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技术故障等突发状况频发,给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及人员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应急预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其科学编制与高效实施是工程管理的关键任务,关乎项目成败与社会稳定,深入研究二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工程项目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1.风险识别:

组建一支由工程技术精英、资深安全管理专家、环境科学权威等多领域专业人才构成的跨专业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思维,借助故障树分析层层剖析因果关系,对项目从规划设计、破土动工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展开地毯式风险排查。以高层建筑施工为例,除了常见的高空坠落、火灾风险外,还需考虑强风对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影响,以及幕墙安装过程中的高处坠物风险;对于地下工程,在关注涌水、坍塌风险的同时,还要留意地下有害气体积聚、地下管线破损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

紧密结合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如沿海地区的台风侵袭风险、地震带上的地震灾害风险,季节变化带来的暴雨洪涝、高温酷暑、冰雪严寒等影响,以及施工工艺的独特性,如采用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可能面临的构件连接不稳固风险、大跨度钢结构施工中的焊接质量风险等,将各类风险源进行细致分类,并精准识别其触发条件,从而为后续预案的针对性制定提供坚实基础。

2.预案制定:

依据风险识别的详细结果,逐一制定与之匹配的应对措施。针对火灾风险,不仅要明确建筑物内各个区域的疏散路线,确保标识清晰、通道畅通,还要根据火灾可能的发展态势,合理配置灭火器材,包括灭火器的类型、数量、放置位置,以及规划与周边消防队伍的联动流程,确保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迅速响应,形成内外协同的灭火救援力量;面对坍塌风险,提前规划救援设备的调配方案,根据坍塌现场的不同情况,确定所需的起重机、挖掘机、生命探测仪等设备的型号与数量,同时制定被困人员搜寻的科学方法,如分区搜索、重点突破等策略,保证预案措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构建一套层次分明、模块清晰的预案架构,既有能够从宏观层面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的总体综合性预案,又有针对特定高风险场景或关键环节的专项预案。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工程项目,制定专门的地震专项预案,涵盖地震发生前的预警响应、地震发生时的人员避险、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与设施抢修等全流程应对措施;对于使用大量特种设备的项目,如塔吊、施工电梯等,制定特种设备故障专项预案,详细规定故障发生后的应急停机程序、维修人员快速响应机制以及备用设备启用方案,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精准地调用相应预案,高效执行应对措施。

3.资源准备:

核算应急资源需求,包括人力如专业救援队伍、医护人员,物力如应急照明、防护用具、抢险设备,财力如应急资金储备,确保资源充足、适配。

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库,明确储备地点、保管责任人,定期维护、更新资源,保障关键时刻资源可用,如对应急发电设备定期试运行、保养。

三、工程项目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1.科学性:以科学理论、行业标准、过往经验为支撑,风险评估模型科学合理,应对措施符合工程原理与应急管理规律,如依据建筑结构力学原理制定地震避险方案。

2.实用性:预案贴近项目实际,操作流程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现场人员快速理解、执行,避免复杂冗长、脱离实际的表述。

3.可操作性:充分考虑项目资源、场地、人员素质等约束条件,确保预案中设定的任务、流程在现实场景下切实可行,如根据施工场地狭窄状况规划救援设备停放与通行路线。

四、工程项目应急预案实施效果评价维度

1.响应及时性: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启动应急预案的时间间隔是关键指标,通过监控系统、通讯记录追溯,评估信息传递速度、指挥决策效率,如是否在规定短时间内发出警报、召集应急队伍。

2.处置有效性:考察应急措施执行后对事件控制、损失减轻的成效,对比预期目标,分析抢险救援是否高效、受伤人员救治是否及时,如火灾事故中火势是否按计划被快速扑灭。

3.恢复完备性:关注事件平息后项目复工复产、环境修复、人员心理疏导等恢复工作落实情况,衡量项目能否快速回归正轨,如受损设施修复是否达到原设计标准,员工能否以正常心态投入工作。

五、工程项目应急预案面临的挑

1.风险动态变化:工程项目周期长,内外环境动态演变,新风险不断涌现,如新技术应用带来未知安全隐患,既有预案难以及时涵盖。

2.资源协调困难:应急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单位,调配时易出现沟通不畅、推诿扯皮,如抢险设备在紧急调用时因权属争议延误进场。

3.人员能力不足:部分现场人员对应急预案不熟悉,应急处置技能欠缺,实战演练参与少,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无法有效执行预案。

4.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评价指标单一、方法粗放,多侧重事后结果评估,忽视过程跟踪,难以为预案优化提供精准全面反馈。

六、应对工程项目应急预案挑战的策略

1.动态更新预案:建立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实时跟踪项目内外变化,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及时修订预案,将新风险、新措施纳入,如根据施工阶段转换更新风险清单。

2.强化资源管理:构建统一资源协调平台,明确各部门资源共享、协同调配职责,签订互助协议,提前演练资源调配流程,确保应急时无缝对接。

3.加强培训演练:开展常态化应急培训,涵盖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真实场景,检验预案可行性,提升人员应急素养,演练后复盘总结、改进不足。

4.优化评价方法:引入全过程评价理念,综合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如现场观察、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构建多元指标体系,从响应、处置、恢复多阶段全面评估,精准指导预案优化。

七、结论

工程项目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效果评价是工程管理保障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虽面临风险多变、资源协调、人员能力、评价体系等挑战,但通过遵循科学原则编制预案,精准评价实施效果,动态优化应对策略,可有效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护航工程项目顺利达成目标,推动工程行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翠云.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研究[D].江苏:南京大学,2010.

[2]叶晟.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146-147.DOI:10.3969/j.issn.1673-9957.2018.02.092.

[3]王振伟.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问题研究[J].建筑安全,2016,31(2):27-29.DOI:10.3969/j.issn.1004-552X.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