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用传统文化浸润班级成长

作者

苏晴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新接手一个班级,作为班主任,各项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恰逢德育部让着手准备班级文化布置,便由此想到可以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营造浓浓传统文化氛围,同时申报区级课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并立项,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形成班级特色。

一、注重环境育人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布满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作用中深入学生的心灵,切实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教师通过借鉴传统文化,凝练成班级的口号,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根据传统文化,设计自己班级的板报墙;通过分析一些精神文化,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形成等等。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借助传统文化打造班级文化也会使学生更有亲切感,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如笔者接手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布置时,针对德育部布置的班级文化主题:习惯主题,笔者深知小学阶段,习惯教育是重中之重,培养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习惯也能促进班级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于是便利用班会课和学生共同讨论班级文化布置,重新确定班名、口号以及各类布置等。同学们想到李白的一句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家都很喜欢李白这位大诗人,也喜欢他诗句中的洒脱、乐观与豪情壮志,这句话也成为了同学们的座右铭。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班名为:凌云少年;班级目标为:当有凌云志,不负少年时;班级口号为:少年壮志,有梦凌云。为了让班级有着浓厚的书香氛围,在班级里设置了图书角“云帆书屋”。

教师也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情况制定适应自己班级情况的文化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可以约束学生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的方向发展。结合笔者所在班级实际,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依据班级文化特色,进行多元评价,评选出“品德之星”、“正义之星”、“善礼之星”、“智慧之星”、“守信之星”等,以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凌云少年”。

二、渗透学科教学 促进班级常规管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着力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这正是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正确指向。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多次在讲座论述中强调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勤奋、进取、求真、追美、向善”的精神品质,这是永远正确的真理。

日常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以“仁义礼智信”为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正确方向,也用《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先进的人生哲理作为德育教育生动的教材。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为之所用。中国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重大转变,不论哪种字体都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课堂上教学汉字时,不再是简单地分析字形、写好写美观,更多地可以关注汉字背后的文化,关注汉字的历史演变、字形结构、字义变化,告诉学生写字如同做人,一撇一捺皆代表人的性格和品质。激励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感受到写好字,学做人。

执教五上《古人谈读书》一课,读文、悟理,感悟先贤哲思,明白我们应当多读书、读好书;五下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带着学生感受汉字趣味,了解汉字文化;诗词作品较多,带着学生读诗、品诗,与历史先贤对话,触碰那跨越千年的思乡情、爱国情;历史故事、古典名著作品中更是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感受智慧,让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样的人,形成正确三观……

三、丰富实践活动,做全面发展好少年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趣味性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到日常教育中,把其精华部分用学生喜爱、感兴趣的形式呈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将其优势发挥至最大化,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受其正向引导,并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此,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助力,如推荐孩子们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经典文化类节目,依托于此开展诗词类的“诗词大会”、“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等活动。如在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体会亲情之间的思念与温暖,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敬老爱老,相亲相爱。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好时机,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传递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执教六下《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课文时,学生刚结束寒假、过完春节。《北京的春节》写到了春节的很多习俗,如穿新衣、贴对联窗花、挂灯笼、吃饺子、放鞭炮、发红包、守岁、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风俗承载着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在上课的时候,班级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春节习俗也有所不同,不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春节是在哪里过的、是怎么过的,能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年,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年以红色为底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是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心声。过元宵节时,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做花灯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共度传统佳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瑰宝,也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我国德育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的碰撞、开展丰富实践活动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文秋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

[2] 曾丽红.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